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走进藏地生活——服饰、藏餐与住房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藏族服饰:流动的银行

  尽管卓玛平常都穿汉服,但家里人还是给她准备了一整套的行头。饰品中“有些是祖辈传下来的,没有的人家里也会极力给她买”。

  藏族重装饰,这从卡若遗址即可见一斑。这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共出土了50件装饰品,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多用石、玉、骨等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一脉相承,从上往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一般未婚妇女将头发编成很多小多小辫,已婚妇女才编成双辫。中青年妇女喜欢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卫康妇女在发顶系一近66厘米长的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巴珠”,上面缀满珍珠、珊瑚和宝石;昌都一带妇女则把珊瑚、绿松石、猫眼石等饰品直接系在发辫上。左右耳朵上也大多佩戴绿松石或者珊瑚的耳环。

  甘南藏族的发饰具有独特的风貌,妇女把头发梳成数十条小辫,称为“碎辫子”。就是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到肩背以下接编黑丝线于腰际;后脑勺部分的头发则编成一束细辫,上坠一块宽约18厘米的毡胎布块,并将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琥珀珠玑做成的头箍,每粒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下而上串六七颗,整个头箍上大约会有50串这样的珠玑。海南藏族妇女在辫梢处还会佩戴特制的辫套,辫套上装饰若干个银盾,上面绘有各种精致图案。

  项上会佩戴玛瑞和珊瑚间杂的项链,富有的人戴一件称为“玛瑙链”的装饰品,是用玛瑙或称“九眼珠”、珊瑚、绿松石等串起,中间是一个圆屋状的匣子或圆形的盒子,也有左右两侧都佩戴的习俗。胸饰还包括嘎乌盒。“嘎乌”是一个金属小盒,面上镶嵌绿松石,里面装着护身符之类的东西。

  腰饰的主件事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人又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器等。藏东一带男子喜欢腰系羊皮兜肚,内装钱币等物。男子喜欢在腰带上挂一把腰刀,有长刀、短刀,长的有两尺多,短的则七八寸左右,俗称“吊刀子。刀把上一般都嵌有绿松石、珊瑚等。妇女一般挂只有五寸长的小刀。刀子既可用来防身,又是生活和生产的必需。一个特别简单的用途就是切肉吃。

  手饰包括手镯和戒指。手镯有金、银、玉、海螺4种,手工制作,只有妇女带。昔日妇女们在右手的手腕上一定要戴一串珠贝腕铡,据说是为了防止牛奶流入袖子。戒指则是男女都戴,以银质居多,上面镶嵌玛瑙、翡翠等珠宝,富裕之家则盛行黄金戒指。

  藏族穿戴饰品众多,如果穿上全套传统服装,据说会有几十公斤重,当然价值也不菲。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习俗,主要原因是其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而更多成了装饰。

  藏餐:从茶开始的生活

  一天的生活从喝茶开始。传统藏族人家的早餐就是从酥油茶开始的。

  酥油茶是藏民族的特色饮品,用酥油茶待客也是这个民族的古老传统。打酥油茶就是一个使茶和酥油混合起来的过程。藏人爱喝茶,和他们的聊天很多时候就是从茶开始的。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能高于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加热酥油茶不能用明火,开沸会是油茶分离,非常难喝。

  酥油一般都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除此外,酸奶、奶酪、奶疙瘩喝奶渣都是牛羊贡献的。牧民自家做的酸奶被称为藏区的冰淇淋,是牛、羊的奶经过发酵后的产物,味道厚重,藏族人一般把酸奶放在地窖里,吃时是凉的。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酸奶味道太过纯粹,一般都会添加点糖或者蜂蜜。

  早上喝过酥油茶,藏人习惯吃点糌粑。糌粑就是炒熟的青稞粉。青稞之所以成为藏族的主食,其主要原因和高原的气候有关。藏族普遍喜欢引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使用。糌粑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在藏区,随时可见到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时可直接从口袋中取食。

  酥油茶是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习俗忌杀小生命。因此鸡、鱼、野鸟之类都不能杀。其实藏传佛教认为凡生命都不杀,但藏地粮食缺乏,不能不杀牲畜以维持人的生命。杀一头牛可以维持很多人的生命,因此杀牛的罪孽相对小。藏人认为捕杀小动物的人是最下贱、罪孽最深的人。在西藏,屠夫是“最卑贱的人”做的事情,他们死后只能入地狱。喇嘛们也吃肉,只是不能亲手杀生或者看到动物被杀掉。

  藏族民间食用牛羊肉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放入盘内,用刀子割食。牛、羊学则价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内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状,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

  风干的生牦牛肉是藏人待客用的上品。新鲜宰杀的牦牛肉当天不吃,而是放到户外去,高原天气寒冷,生肉的血腥味因此基本消除。第二天生的牦牛肉就可以吃了。藏人总喜欢直接取下一块条肉,用刀劈下一小块一小块的肉,放进嘴里就开始咀嚼。初次接触生牦牛肉干的人恐怕多少会有心理障碍,但倘若放弃成见做一尝试,至少嚼劲不错。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藏民们说早上起来吃一坨风干的牦牛肉干,这一天什么样的天气都可以扛过来,切极其耐饥。据说生的牦牛肉其营养成分要比煮熟的高出35%。

  民居:高碉见证爱情

  道孚被称为藏民居的艺术博物馆,这里的房子基本是木石结构,下层石筑,上层全木结构。西藏各个地方因自然条件不一,建房子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像林芝、昌都包括道孚在内的地区盛产木材,流行全木或着半木结构的建筑;拉萨和后藏地区建筑主要是土、石和木材混合结构;而海拔平均在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由于木材和石材相对比较匮乏,则主要采用了以土坯和石才为主,结合木材的建筑样式;藏北的牧区是帐篷。

  道孚的藏民居横截面看着似乎是个梯形,底部要大于顶部,原来这是藏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碉房的特征。外墙向内收缩,但内坡仍然是垂直的。上层房屋的建筑方式,当地人称之为“崩康”: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横梁外,其余部分都是将圆木对剖,横向放置,圆的那面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角交界处做成凹凸榫,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的层高高度为止。半圆木上下之间作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其实就是建筑学上的井干式建筑。藏民居冬暖夏凉,据说也是因为用“崩康”方式做成的房子墙壁厚实,可以达到保暖的作用。

  在甘地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民居建筑除了这种“崩康”之外,还有高碉和节日期间的帐篷城。我所了解的高碉,在道孚境内一个叫扎坝的地方。这里据说是最后一片走婚部落,因为高碉的存在,这里的走婚习俗也迥异于其他地方,被称为是“飞檐走壁”的爱情,男生必须有本事徒手爬上几层楼高的碉楼,才可能见到爱人。历史上,大小金川一带就有建碉的风俗,有高碉是男孩娶亲的必要条件。甘孜境内的有高碉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后汉时期,目前在甘孜境内的18个县中都有古代高碉的遗迹,可以分为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龙等县的石砌高碉和新龙、乡城、巴塘等县的夯土高碉。

  另一种典型建筑帐篷海无缘见到。据说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坝子上(小块平地)就会出现成百上千顶帐篷。帐篷一般都是单层的,在交角和裙部都镶上了黑色和蓝色的边子,帐篷面上则一般缝制兰扎、湘云等图案。豪华的彩虹帐则是两层的,外层的纹饰是八吉祥、忍冬、蝙蝠等图案,颜色或红或黄或蓝或白或黑。内层一般都是红、黄、蓝色幕帐。制作这样一顶帐篷光彩绘就需要千余日,价格可高达数万元。

  从折多山下来看到的藏式民居,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在其扁平的房顶上飘动的经幡和一个像小宝瓶一样的建筑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一直很好奇,但又怕惹了禁忌。后来才知道像宝瓶那样的建筑当地人称为“松科”,是专门用来“煨桑”也就是熏柏树烟的。这里每家的屋檐底下都会挂着一排柏树枝。房主会在吉祥的日子里,通过熏烟的方式来祭祀各路保护神,祈求幸福吉祥。而插经幡的一般都是一个长宽约60厘米,高约1米的方形,当地人称之为“色可尔”,是用来几年祖先曾经在这里建碉。据说在别的地方,屋主还会在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放白石;有些地区则是安放牦牛骨或羊头骨,还会在墙面上直接绘制相同的图案。建筑很多地方的安排都可以看出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

  据说此前建筑一幢普通的藏民居需要200立方米的木料,需要支付的费用不过1000元。现在实行天保计划,政府每幢建筑的木材供给量是5立方米,屋主需要拿着土地部门开的证明区林业局开伐木许可证。

  当地人带我们去参观了一家还不算是最好的道孚民居。藏民居一般为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是用来储藏东西和关牛羊的,二层则是居住层,大致一般可以分为堂屋、厨房,如果有小间则是储藏室和楼梯间。如果有第三层,则一般是用作经堂和晒台,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藏民没事就上自家房顶溜达。

  房子屋顶和主墙都是白色的,木结构处则漆成棕色颜料。外墙门窗上都雕刻了繁复的花纹,当地人说做这些雕刻活最好的还是浙江师傅。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其内部纹饰,只要能画画的地方都有彩绘,而每个彩绘据说就是一个故事。很多来这里旅游的人都发出“进入了皇宫”的赞叹。

  自古以来甘孜藏区就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这点在藏民居中也可见一斑。道孚民居的窗上雕刻有龙、凤、仙鹤、麒麟等吉祥图案,每间屋的大门上都镶嵌有两个醒目的狮头大铜环。这种兼容还表现在屋顶、院落布置以及楼梯等局部部位。道孚的一些民居已经有在扁平屋顶上加上盖子的,有的盖子上海覆盖了汉式的小青瓦,汉式这种人字形坡屋顶可以防止雨季渗漏。有的民居则借鉴了汉式三合院、四合院的布局。进入藏式民居,经常会发现他们的楼梯又窄又陡,有些地区还是用一根独木雕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搬动,但不方便老人上下,因此也有些建筑引入了汉式又大又宽的楼梯。
禁忌

  禁忌一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禁忌二

  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未经本人许可同意,不得进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间;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烧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乱抛东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神湖、神泉周围的神树上不能乱挂衣物,更不能随便取下经幡等物;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

  外地游客进入藏传佛教寺院后可向寺僧求购哈达然后献于佛祖像前。以表达对藏民族信仰的尊重。进寺后还可以请求到寺院堪布处进行布施,堪布会回赐护身结。据说凡脖子上带上结有佛家回赐的护身结的红线则会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