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我国学者首次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系统研究苗族服饰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贵州民族文化宫研究馆员、民族文物考古专家席克定,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把苗族妇女服饰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和“大襟装”三种类型进行研究,其成果最近结集出版。这是中国学者首次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对苗族服饰进行系统研究。

  据介绍,苗族服饰历史上有两种分类,最早是根据服装色彩划分为“黑苗”、“花苗”等,其代表是清嘉庆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也叫《百苗图》。另一种是以苗族方言为基准,按地域范围进行类型划分,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苗族服饰》为代表。

  席克定认为,苗族支系较多,同一方言中可有若干种服饰,语言相同,服饰不一定相同。因此,苗族方言不应成为苗族服饰分类的标准,应以服装本身的款式特征为依据,以准确反映其款式、类型特点和内在联系,表现出苗族服饰的同一性和丰富性。

  席克定是1999年开始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他根据《中国苗族服饰图志》中收入的173种款式,并结合多年实地调查,把苗族妇女服饰划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和“大襟装”三大类。在各大类下,又划分为不同的“型”;在不同的“型”中,有条件的再划分出“式”。如“贯首装”可分为“无领”、“翻领”和“旗帜服”3种类型;“对襟装”分为“对襟裙装”等10种类型,各类型又分为不同的款式。

  通过分类对比研究,席克定认为,苗族妇女服饰保存较为完整,“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款式都是在宋、明时期演变而成,“大襟装”各款式是在清代演变而成。苗族妇女服饰在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中原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同时,长期不断的迁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类型特征,并成为苗族传统社会中内部婚姻集团的一个鲜明标记。苗族妇女的上百款服饰及其传统制作工艺,至今在贵州苗族地区传承完好,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