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绣花基础 > 正文
发绣等艺术作品中的鲁迅形象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绣花基础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鲁迅》(红胶泥塑)1941年古塞作

  ▲《故乡人物图》(青田石雕)1956年 潘雨辰 作

  ▲《希望》(细纹刻纸)2006年 陈余华 作

  ▲《鲁迅》(微雕) 1986年 陈耀宝 作

  ▲《鲁迅》(发绣)1978年 魏敬先 作

  ▲《鲁迅》(黄杨木雕)1964年 陈锡强 作

  ▲《鲁迅》(白瓷) 1973年 陈钟?作

  ▲《鲁迅》(竹编) 卢法象 作

  ▲《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故事》(瓯塑) 陈茅 作

  陈钧贤

  10月2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瓯越副刊推出艺术专版,展示温州人画鲁迅的优秀作品。其实在工艺美术领域,温州人对鲁迅题材的创作也情有独钟并收获颇丰。纪念日之际,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余华还专门为此创作了细纹刻纸作品。

  温州人用工艺美术形式表现鲁迅题材始于1941年,古塞为开创人之一。回顾我市工艺美术史上的这条线索,参与的艺种有:塑、雕、剪、绣、编,其五大艺种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并且目前鲁迅题材的工艺美术品的开发前景仍然十分美好。

  塑(泥塑、瓯塑、陶瓷、米塑)

  古塞北上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期间,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用红胶泥制作浮雕《鲁迅》。这是温州人用工艺美术形式塑造鲁迅的第一件作品。据《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大事记》载,该作品曾在边区艺术节展览会上受到称赞,后来古塞又与李劫夫共同制作了锡铸《鲁迅》小胸章。

  古塞于《回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美术工作》一文中介绍说:当时“我们住在平山(今属河北省)的小山沟里,发现了那里石缝中有一种红胶泥,土质细腻,是一种制作雕塑的好材料。于是,大家就搞起雕塑来了。我先制作了鲁迅先生的侧面浮雕像……后来,我们在这些雕塑工作的基础上,还创造了用锡浇铸的鲁迅与列宁侧面浮雕的小胸章……我们开始用红胶泥作模子,先制作好红胶泥的阳模,等阴干收缩十足之后,再用红胶泥作阴模,就是用阳模在上面,撒上一些隔离粉,印制下来,需十分细致,用力要平均,操作要慢慢的,才能压出线条很明显的印模来,再加以仔细的修整,要等到阴模十足干透后,才可把溶化后的锡溶液浇铸进去。阴模在灌锡之前,要在火炭上适当焙烤,使模子发热,才可浇铸。以后等它稍微冷却成型后,才可开模。这样浇铸出来的小胸章,效果倒是不错。现在我们保存着这两件小胸章,可算是革命的文物了。”

  1951年古塞调回温州家乡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对鲁迅形象的艺术塑造。1956年在温州市艺术雕刻生产合作社期间,又首创瓯塑油泥浮雕《鲁迅像》,参加1957年温州市文化处承办的“温州市春节美术作品展览会”,荣获温州市人民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奖。1986年和1990年,他又先后创作雕塑《鲁迅(1936—1986)》和《一代伟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四周年》。1993年古塞病逝前,曾想用瓯塑再创作一件鲁迅作品,自己亲手拌和好上等油泥,在病榻上构思,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但无情的病魔却使他未能如愿。

  值得欣慰的是,温州瓯塑领域后来又有陈茅等人成功地运用油泥创作了巨幅的《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故事》(900×300厘米),现作品陈列于鲁迅的家乡绍兴咸亨大酒店。

  1973年,陈钟?协助叔父古塞、胞弟陈钟英一起烧制仿古陶瓷的同时,精心试制了一尊高仅15厘米的形神兼备的白瓷《鲁迅头像》。作品没有投产,也没有发表,成为绝无仅有的孤品。作为个人珍藏,留下了特殊年代温州工艺美术表现鲁迅题材的实物。最近,笔者在采访陈钟?时,问是何原因促使他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作烧制白瓷作品《鲁迅头像》?他说自己从小就受叔父古塞的鲁迅情结影响,非常尊敬和热爱鲁迅,并且从小得到古塞的艺术熏陶,12岁就发表剪纸作品。20岁时,古塞将一本1948年出版的野夫著《木刻手册》转赠给他,从此他开始版画创作,第一件作品就是砖刻《鲁迅像》,曾获美术界的好评。

  米塑是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用来表现鲁迅题材的仅叶德盛、王锦荣两人,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至1986年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和逝世50周年而特制。王锦荣用米塑塑造的鲁迅形象,既做到造型准、质感强、神态逼真,又汲取前人经验,成功地解决了作品长期保存出现易裂、易霉、易蛀的难题,使其祖传的民间米塑技艺,丰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微型雕刻)

  潘雨辰用青田石雕表现鲁迅题材,在温州可谓第一人。1956年,他积极投入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活动,接连创作了3件作品:《鲁迅先生》全身坐像、半身像、《故乡人物图》,其构思、构图都别出心裁,又都非常贴近人物性格,造型准确传神,因而分别被选送上海、绍兴、北京等地的纪念馆陈列展出并收藏。其中《鲁迅先生》全身塑像和《故乡人物图》还分别在当年的《中学生》杂志发表,在北京鲁迅纪念美展大型画册上刊出。潘雨辰是中国早期少儿木刻指导师和少儿美术教育家管文南的学生,原师事青田石雕艺人朱云明,以其天赋、勤奋和出类拔萃的青田石雕技艺被推荐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他的突出贡献及所赢得的荣誉,为家乡的工艺美术史增添了光彩。

  黄杨木雕表现鲁迅题材的作品在1964年开始出现,由回族美术工作者陈锡强创作《鲁迅》(26×12厘米),曾走出国门,赴日本参加文化交流展览。

  1981年,郑胜宁创作黄杨木雕《鲁迅头像》(42×20×16厘米),参加浙江省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会,获得普遍好评。他也由此赢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杨木雕艺术家的称号。20多年来,他对鲁迅题材情有独钟,坚持不懈创作了9种式样的黄杨木雕作品,其中,1991年的《鲁迅》全身立像(33×12厘米)入选“中国西湖美术节”。最近,又推出浮雕《鲁迅肖像》(20×15厘米)。他的作品远涉重洋,为国内外收藏界所青睐。他的堂侄郑方杨也受其影响,因雕出写实传神的《鲁迅》(23×12×12厘米)而跻身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大师行列。

  微型雕刻,简称微雕。温州微雕鲁迅题材作品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1986年,陈耀宝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根据全国著名画家李琦创作的《鲁迅》进行再创作,在高宽不过11×6毫米的象牙片上,施以用1000倍放大镜才能看清图像的特种技艺,跃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种革命文学家的风韵神态。

  剪(剪纸、刻纸)

  剪纸,包括用剪刀剪出和刻刀刻出的图样。在温州仅有用细纹刻纸表现的鲁迅形象,“文革”期间曾有作品出现,可惜鲜有人将其保存下来。

  今年,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之际,中国剪纸学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余华怀着对鲁迅的无限崇敬心情,赶刻了两幅乐清细纹刻纸《希望》(15.5×11.5厘米)和《黑白分明》(22×18厘米)。特别是《希望》的构图,采用木刻形式的鲁迅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刻画,同时结合细纹刻纸的艺术特点,进行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给人带来《希望》的遐想。

  绣(瓯绣、发绣)

  1981年,温州曾有瓯绣形式表现鲁迅题材的作品,入选浙江省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会,并于当年在杭州展出。

  发绣表现鲁迅题材作品早于瓯绣。1976年,魏敬先试用发绣来绣现代人物肖像获得成功,又正值纪念鲁迅逝世40周年,他运用仿铜版画效果的素描虚实绣方法表现的作品《鲁迅》(50×40厘米),连同《孙中山》、《爱因斯坦》被国家收藏并在国外展出。1978年,他又绣了一幅《鲁迅》(50×38厘米),这是他把刺绣作为一门学问深钻细研,以“刺绣如何表现现代人物”为主要课题,边画边绣,边实践边总结的又一成功杰作。魏敬先认为“制作发绣肖像,要达到形象的肖似并不太难。难的是质感、光感以及构图和神态的处理。”而他为充分表达鲁迅的神态,不但很好地处理构图,而且用虚实绣针法,即深处施以密绣,浅处施以稀绣,高光部位不绣,以缎地作白,更增强人物性格、时代气息和画面效果,成为既具有发绣工艺特点,又体现人物素描特征的精美绝伦的作品。

  编(纸编、草编、竹编)

  纸编、草编、竹编三者之间用材不同,其编法大同小异。1986年过后,版画、国画、油画、雕塑表现鲁迅题材作品渐渐淡出。

  戴云辉独创纸编画、草编画《鲁迅像》,曾被选送赴美国、日本、马尔他和塞浦罗斯等国展出,为温州工艺美术表现鲁迅题材开出了新路。

  近年来,一位只有20来岁的小青年卢法象将画的艺术和传统工艺竹编有机融合,创造了新的工艺美术新品种“竹编画”,相继推出新作《鲁迅》和《鲁迅先生》,画面工艺精细,刚健清新,形象逼真,体现了竹编的艺术精华,更为温州人用工艺美术形式创作鲁迅题材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