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高桥手绣:闺房绣出大名堂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高桥手绣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同时用大红、大绿、大紫等强烈对比,艳而不俗。

  高桥手绣,最早源于沭水南岭,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既不同于苏州刺绣,也不同于江南缂丝,而是把刺绣的平面装饰性与雕塑的三维立体感完美结合起来,其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略显夸张;同时用大红、大绿、大紫等强烈对比,艳而不俗,造型生动活泼,喜庆色彩浓厚。手绣在高桥极为普遍,下至幼女,上至老妪,都能拿出绣花针飞针走线一番。

  高桥媳妇巧不巧

  看花绣得好不好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每逢这样的喜庆日子,总少不了手绣的影子。一件件、一串串精美手绣把花轿装扮得鲜艳漂亮、喜气盎然,新娘也被衬托得俏丽动人。

  73岁的张淑媛是高桥镇沭水南岭村村民,做了一辈子手绣,对高桥手绣特别有感情,一见到记者,她就乐呵呵地从家里拿出几十种不同款式的手绣给大家欣赏。

  张淑媛老人说,做手绣最初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什么艺术创作,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沭水南岭原为一个贫穷、闭塞的小山村,村里人世代以种田为生。为丰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村里针线活好的妇女把白线染成各色彩线,缝制一些花、鸟、鱼等小玩意,在年节或村里有喜事时送给亲朋好友,借以祝愿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在张淑媛老人的记忆里,以前结婚的人们,男方如果不送荷包给叔伯,被人们看成是媳妇手工差的象征,而新媳妇过门后的“端份”,其枕头顶绣得好坏,内容如何,更是被上一辈人看成是新媳妇持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村里的手绣巧手,便成为人们争相称赞的焦点。

  高桥镇一代代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或田间地头,或茶余饭后,或夜阑人静时,用一双双握过锄头镰刀的手把普普通通的丝绸、棉絮,变成屋檐下呢喃的燕子,桂树下捣药的玉兔,云雾里穿行的蛟龙,山林中长啸的猛虎……

  看花容易绣花难

  手绣费时又耗力

  高桥手绣以精妙的绣工、活泼的针法及丰富的形象著称。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手绣看似简单,而实际制作起来工艺却很繁琐。

  张桂清是沭水南岭村手绣协会的会长,她拿起一件手绣作品,向记者介绍手绣的基本制作过程。

  第一步是取样,将纸图样放在硬纸板上,依照图样剪出,一式两份。后描图,把两个剪出的硬纸板图样对在一起,再用浆糊把丝绸或布粘在图样上,浆糊要涂匀,接茬处要压紧。接着,用复写纸把准备好的图案、花纹等描到绸布上。

  然后开始手绣。根据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彩线绣出描好的图案、花纹,再把图案、花纹以外的底子一丝不漏地绣完用以衬托图案。这一步既费时又耗力,有时一件作品要绣十天半个月。

  最后缝合,这一步是收尾阶段。把两个图样中间的空隙填充棉花或绒线、绒毛,要求填充后的作品从表面看圆润流畅,不能坑坑洼洼。最后把口缝起来。手绣的要求也很高,无论是勾、挑、刺等指法和针法,都复杂多变。颜色搭配要艳而不俗,针脚要细密均匀。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还需要极大的耐心。

  原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魏树海对高桥的民间手工刺绣十分关注。他说:高桥的民间手工刺绣通过某些艺术夸张,很有想象力和美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除此以外,它还显示了一种文化深度,那是一种人类之爱、人类之美。“在民间,这些东西无论挂在谁的床头上,它都是一种爱的感觉。”

  手绣作品远销国外

  高桥获称民艺之乡

  最初,手绣的加工是分散型的,加工出的产品也是形式各异,莨莠不齐,到20世纪80年代初高桥镇的手绣加工人数还不足400人,年加工量不到1万件,基本还是维持在邻里之间。

  改革开放后,沭水南岭的农家妇女们发现用竹条、柳条编制的小玩意也摆上了商店柜台。从事手绣的妇女们思路一下打开了:我们的手艺可一点也不比她们差啊,既然竹编、柳编也能卖钱,那我们闲暇时的活计不也能变成钱嘛!

  于是,手巧的妇女们把用布头、彩钱绣成的金鱼、荷花、小兔子等饰品带到了集市上,竟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南岭村82岁的村民周玉梅告诉记者,2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她至今记忆犹新。1983年,在北京一次展销会上,她绣的金鱼、荷包等小工艺品被外国客人以每对8美元的高价买走。消息传到家乡,大批原本务农的年轻妇女也加入到手绣队伍中,开始学习加工手绣艺术品,跑外销的人员也把客户的样品带到村里,使手绣品种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到1991年,镇上手绣加工户达到500多户,涌现了张廷玉等手绣能手,高桥镇的手绣工艺品加工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据赵秀章介绍,1998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手绣能手传帮活动,并成立了手绣加工户联谊会,使全镇手绣加工户遍及27个村,营销队伍日趋活跃,先后在潍坊、上海设立了营销办事处,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

  高桥手绣也闯出了自己的名堂。1996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高桥镇“山东省民间手绣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举办的沿黄十省区旅游产品交易会上,高桥手绣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2003年3月,在福州市召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经验交流大会”上,高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手绣)之乡”。

  手绣技术后继乏人

  产业发展形同鸡肋

  在艺术价值上备受肯定的高桥手绣,近年来也受到了市场大潮的冲击。从2004年开始,手绣制作技术日渐萎缩。

  手绣协会的会长张桂清说,手绣制作周期长,费时、费力,价格却始终上不去,一件耗时7天的龙凤手绣最高卖到20元,出去打工一天最少也得挣20—30元,所以从业人数剧减。由于观念落后,固步自封,加上从业者技术参差不齐,急功近利等原因,手绣质量不断下滑。曾经红红火火的高桥手绣,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

  民间手绣艺人周玉梅老人也为手绣技术的后继乏人而感叹:“俺自打19岁以来,就跟着老人学,这年轻的又跟着我学。但现在人家都打工去了,没干的了,也就是些老太太做。”

  为改变手绣的尴尬境地,高桥镇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专款补贴,统一宣传,走出去找销路,免费举办专门培训班,组织手绣作品大赛等等,然而却收效甚微。一方面,技艺精湛的老年艺人不断离去;另一方面,新的年轻接班人迟迟跟不上。

  从市场需求来看,高桥手绣无疑是广受欢迎的。但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包装规格、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价格无法体现产品价值,各种因素牢牢制约了高桥手绣的产业化之路,造成了高桥手绣产业发展形同鸡肋的尴尬状态。

来源:大众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