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泥巴制陶 方言唱歌 金线绣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有些东西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值得带小孩来看一看,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动手实践。”昨天上午,本报读者节活动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行”活动在市区三江街道婺江新村社区多功能厅举行,不少居民赞叹金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该活动由本报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在活动现场,金华婺州窑传人陈新华、金华婺州戏具服饰研究所所长徐裕国、金华澧浦镇的道情高手———民间艺人朱顺根等人同台展示了自己的精湛技艺,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慕名而来的社区居民大开眼界,居民们在各展示台前流连忘返。

    看看不过瘾 动手做一做

    图一的花瓶就是用图二的陶泥制作的。

    来,我们一起做陶器

    听金华道情真当有味

    听听金华土话唱的道情。

    朱顺根摆好了唱道情的架势,笑脸相迎。左手拿管状的道情筒,右手持竹条(又称“龙须”)。击打竹板夹,手击道情筒,未成曲调先有情。

    道情声一出,64岁的方裕荣听得如痴如醉。他说,他在晚报上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要在婺江新村举行,他就带着外孙女从王下滩赶过来观看了。“我很喜欢道情。道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金华很流行,多出现在茶馆里。那时候,几个人到茶馆里喝喝茶听听道情属于高消费,品茶听道情是要出钱,今天听道情可是免费的。”方裕荣笑呵呵地说,方大伯还问活动下一站放在哪个社区,他还想去听。

    朱顺根唱道情的时候,一个11个月大的宝宝在母亲的陪伴下趴在一旁的桌子上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拍拍手,似乎对金华方言很有兴趣。听到有人用方言演唱,一个名叫吴珈希的小孩子也凑了过来,他下半年就读五年级了。“他唱的,我只听得懂一部分,还蛮好听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家里都讲普通话,金华话能听懂一半。昨天一大早,他和爸爸妈妈就赶到活动现场。“除了听道情,还了解了很多知识。”吴珈希说,他以前不知道金华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见过的居民

    赞叹婺剧戏服精美

    一针一线绣龙袍。

    了解婺剧从戏服开始。

    

    徐裕国和老伴郑桂茶将做好的戏服挂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又将绣棚搬到活动现场,现场刺绣。居民们围着他们啧啧称赞。“原来这么一件戏服要绣两个多月。”“做工还真精细啊!”“《黄蟒》金灿灿的,看上去就让人爱不释手。”……

    不少喜欢绣花的居民向郑桂茶讨教。“我会绣十字绣。可是这个很复杂了。”一位大妈这样说。徐裕国和郑桂茶做起了师傅,免费教市民制作婺剧戏服:“这个地方,线要一分为二;这个地方,线要一分为六,这里还要用金色的线……”

    徐裕国还向居民现场普及婺剧戏服的知识。徐裕国说,婺剧戏服品种繁多,服装独特,色彩搭配对比强烈。金华有句“红配绿、心肝肉”的土话,反映出民间对色彩强烈对比的爱好。婺剧戏服与其唱腔一样,具有粗犷、豪放、身袖宽大等特色。戏服图案设计独到,盘龙、香草龙等吉祥物和水脚都有明显的风格。

    昨天上午,通园社区的王女士特意赶到婺江新村。“我喜欢这些东西,很有美感。”她对郑桂茶说。说着,王女士还饶有兴趣地和郑桂茶交流起如何传承婺剧戏服制作工艺的问题。

    宣传展板

    也是流动的知识

    金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多。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的70多块展板,内容涉及国家级文化遗产和省级文化遗产50余件,不少居民都很喜欢看。“展板上的很多内容如永康的‘十八蝴蝶’、义乌的活字印刷、浦江的剪纸等等,我都是第一次看到。我想将展板上的内容抄一遍,带回家慢慢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金华有那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觉得展板是很死板的东西。这次看见这些图文并茂的展板,很喜欢,就像是一本关于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科书。”吴珈希的爸爸说,他认认真真看了每一块展板,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不少居民和吴珈希的爸爸一样,觉得展板值得一看,很好地普及了“非遗”知识。不少人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做成册子,可以带回家慢慢看。

来源:金华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