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被称为“绣圣”的沈寿耗费心血倾注耶稣刺绣品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一幅耶稣肖像作品引起了西方人的注目。那不是西方人熟悉的油画肖像,却有着油画擅长呈现的透视与凹凸感,而肖像中所透出的丝丝细腻与独特的神秘感又是油画所不能赋予的。 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这是一幅刺绣《耶稣像》,作者叫沈寿,百年前她已是人们眼中的“绣圣”。

  耶稣像被誉为“神针”

  这幅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金奖的《耶稣像》高54.8厘米,宽39.4厘米,被世人誉为“神针”。其丝理之协调、颜色之丰富、针法之巧妙无不令人惊叹。

  作品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取耶稣的头像,描绘了耶稣蒙难的故事。图中耶稣头戴荆棘冕冠,额头被荆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肤苍白,两眼向上翻视,痛苦而悲壮地注视着上帝的所在。

  沈寿得到绣稿后精心设计了刺绣方案。丝理历来是施针的第一步,《耶稣像》丝理运用的绝妙之处在于沈寿突破了过去单向排列丝理的传统绣法,而是根据人体的肌理生长方向定位,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同时,对丝理的处理需要估计在不同角度欣赏时因折光带来的影响,而融入油画特色的刺绣作品更需考虑到这一点。《耶稣像》的丝理布局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物的前额始终光洁、鼻子始终挺拔,耶稣的头发和胡须更是因丝理而灵动变化,头发卷曲富有层次、胡须则蓬松飘逸。

  《耶稣像》丰富的颜色至今为世人称道,此绣品所用丝线颜色竟多达110多种。为了表现油画的浑厚和立体感,沈寿创造性地采用了拼色法(即几色同穿一针眼)和镶嵌法(即先虚铺后逐步嵌密)以渗入更多的色彩,使得《耶稣像》的颜色千变万化。

  正如沈寿所称“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也”,在《耶稣像》中,沈寿创造了旋针、虚实针,因物施针,恰到好处。如绣刺眼睛,眼球用旋针加用极细的线、细致的针脚表现球体的立体感,眼白部分用虚实针,接近瞳仁也是球体突起部位则虚,近眼角和下眼睑处渐密,表现了眼睛透亮的质感。又如绣刺耶稣的头发、胡须则灵活多变地把施针、必针、接针、套针融合在一起,突显了发质的松软和弹性。

  创作意识是沈寿作品的精髓。如耶稣眼睛高光点的留白利用底色,就是她的独创与妙用。沈寿同时运用了美术领域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仿真绣。《耶稣像》便是仿真绣中的代表作。

  沈寿与张謇的世博缘

  说到沈寿,不得不提到另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张謇,两人的情谊与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謇出生于1853年,比沈寿整整年长21岁。这位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914年,当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十分看重沈寿的刺绣,特邀沈寿担任南通女子师范附设女工传习所所长。

  不久,张謇获悉美国将于1915年举办世博会,认为这是让世界了解南通农工商产品的良机,即将女工传习所的刺绣作为参展项目之一。

  为了协助张謇,所长沈寿发动全所师生刺绣参展作品,自己也抱病赶绣《耶稣像》。

  尽管沈寿的丈夫余觉与她有着同样的志趣,但从种种记载上可以推测,余觉对妻子沈寿并不珍惜。在沈寿赴美期间,余觉竟娶了两房姨太。沈寿病重时,余觉也不在榻前,只有其姐及侄女沈粹缜照顾。对于沈寿的遭遇,张謇颇为痛心,认为沈寿是“遇人不淑,幽忧抑郁,感疾而至于死”。

  在余觉前往上海筹设绣织公司时,沈寿已常卧病榻。张謇对她十分关心,一面请医为之诊治,还让她从传习所宿舍迁到环境清静的“谦亭”静养,并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他从《古诗源》里选了73首古诗,亲笔抄写、注解,连平仄声都做好记号,装帧成一本小册子,题名《沈寿学诗读本》。在教授过程中,张謇借助诗词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才女的心意。

  相比张謇,沈寿的回应要含蓄得多。病魔缠身的沈寿开始慢慢掉头发,于是她就用自己细柔的长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头发。

  1919年沈寿旧病复发,张謇特派专轮到上海,请来著名中医师沙健庵前来医治。由于“惧其艺之失传而事之无终”,张謇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亲笔记录下沈寿口述的绣谱若干则。花了3个多月时间,张謇终于记述下沈寿30多年积累的刺绣经验和创新心得,把它们条分为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法、绣节、绣通八个部分,编写成章,题名为《雪宦绣谱》。1919年,《雪宦绣谱》由翰墨林书局印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刺绣理论和技法的传世之作。

  沈寿临终犹念耶稣像

  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耶稣像》是沈寿的心爱之物。在美国展览期间,《耶稣像》的标价高达1.3万美元。然而,当有美国人提出要高价购买时,张謇却指出刺绣品乃“国宝”,只展不卖。会后作品被移到纽约第五大街南通办事处继续对外展出,此时又有人求购《耶稣像》,沈寿也表示愿伴绣终身而婉言辞谢。

  在沈寿弥留之际,为了让她再看一眼自己的毕生心血,张謇派人赶赴纽约将《耶稣像》护送回南通。然而,当这件绣品还在归途之中,沈寿却于1921年6月18日(一说为8日)溘然去世,终年不足48岁。此时已年近七旬的张謇扑倒在沈寿的遗体上老泪纵横,并一气呵成写下了《惜忆四十八截句》。

  沈寿曾遗言将自己的仿真绣精品赠给由张謇创立的南通博物苑,民国年间,这件作品曾被陈列在南通博物苑南馆正中最显目的地方。由于南通博物苑遭到盗贼的光顾,绣品险遇不测;加上时局变化,日本侵略者多次对南通狂轰滥炸,南通博物苑负责人不得不将主要藏品连同沈寿遗作提前转移,并存入上海金城银行的保险柜。抗战胜利后,张謇后裔担心《耶稣像》久藏保险柜中会朽腐,便及时取出,以后又随身携带至香港,妥加保管。

  张謇后裔久有将沈寿的仿真绣精品献归祖国的心愿。1986年4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张謇后裔献归沈寿绣品的仪式。如今,《耶稣像》和其他刺绣精品长期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织绣厅中展出。
来源:东方早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