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绒绣夫妇 绣出美好人生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 展现温家宝总理在汶川看望地震受伤儿童的《汶川的希望》,即将完工

  ■ 绒绣作品梅兰芳肖像

  ■ 针针线线都倾注了汪振男的情感和心血

  ■ 孙志华在电脑上设计图稿

  ■ 绣一幅作品所需的几十种线全是夫妇俩亲手染成

 

你穿针来我引线,你染色来我打稿——在浦东川沙镇一处别墅中,有这样一对志趣相投、配合默契的中年夫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绒绣的发扬光大埋头苦干。他们就是孙志华(笔名原丘)和夫人汪振男。

孙志华、汪振男夫妇十几岁起接触上海绒绣,从没有因为绒绣的曾经鼎盛或如今式微而改变追求。

汪振男已被评为上海绒绣市级传承人,夫妇俩合作的《浦东新貌》《临危受命——奥巴马画像》等作品已在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展出,两人还在赶制一幅大型作品《汶川的希望》,预计下月即可在世博园见客。

豆蔻年华情投意合

上海绒绣的前身是高桥绒绣,上世纪70至90年代最为兴盛,一个夜行包出口到前苏联,甚至可以换回一吨进口钢材。不仅高桥镇的老老少少以此谋生,其他区县的上海人也纷纷来到绒绣厂自办的工业中学学习绒绣,14岁的孙志华和汪振男也是这波绒绣大潮中的弄潮儿。

两人自小喜欢美术,又是学绒绣的同班同学,情投意合,渐生情愫。毕业后,两人一起进入绒绣厂,当时,资历尚浅的他们自然不可能从事什么艺术创造,只能绣一些简单的摆设和日用品出口创汇。在单调的工作中,爱情渐渐升温。经过14年的长跑,终于在孙志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1986年,瓜熟蒂落。

新婚才几个月,血液中有股不安分因子的孙志华突发奇想:“我们电大毕业后都当了宣传干事,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一杯茶,一张报,钱挣得不少,人生却太乏味太没有建树了!”他向新婚妻子提出:“我们去山区教书吧!”

虽然这提议有点突然,虽然知道山区的条件艰苦,汪振男却坚定地站在了丈夫的身边,冒着和父母断交的风险,一起来到了陕西巴山,一待就是五六年。

生活情趣多年不改

两个年轻人给穷乡僻壤吹去了一股清新的风,在一张泛黄旧报纸上,我们仍能看到这对夫妻热爱艺术、追求美好的罗曼蒂克——在浴室兼储藏室的屋顶上垒起沃土,种菜种花;到田野里采下野花,装点房间,孩子们看到了,也找来几个玻璃瓶,插进一把把的野花,放在窗口;汪振男的服装得体而又新潮,村民纷纷扯回花布效仿……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回到上海,重操旧业,继续自己的绒绣生涯。他们的家依然情趣盎然,我们看到了满园的花花草草;看到了墙壁上随处可见的以子女生肖为主题的绒绣、孙志华的油画作品等各种艺术品;看到了活蹦乱跳的宠物犬和优哉游哉的一缸发财鱼;看到了齐全的功夫茶具和上好的铁观音,可以想见夫妻俩是如何一边品茗,一边激荡脑力,寻找艺术的缪斯。

天命之年享受人生

走进客厅,一个大大的绷架占据了一小半的面积,绷架上正是惟妙惟肖的收山之作《汶川的希望》,画面中,温总理的忧心纤毫毕现,慈爱之情溢于言表;来到餐厅,他们自产自销的绒绣靠垫憨态可掬地躺在餐椅上,孙志华骄傲地说:“在经济危机之前,这些靠垫在美国卖得可好了,我们的绒绣公司每年产值上千万呢!”推开卧室的门,卧床上方悬挂的大幅绒绣作品和墙上的各种小品映入眼帘,这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和绒绣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们,最近先是带领工人完成了20幅梅兰芳肖像、3万幅迈克尔·杰克逊肖像和奥巴马肖像,送入世博会展出,还要完成已凝聚半年之功的《汶川的希望》,捐赠1000幅小作品供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举行义卖。不过,最大的计划还是——完成最后这幅作品后,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们打算正式退休,把美国作为第一站,周游四海,开始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了!

来源:新民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