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广绣发源地之一番禺新造广绣者仅剩十来人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在广州大学城北亭村北亭大街,来来往往的年轻学生和村民丝毫没留意身边一间破烂——有些历史年份的青砖小屋,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它的来历。

然而,解放初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经非常热闹。在它的名栏上还能依稀看到几个字——北亭刺绣社。北亭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称之为“花社”。

就是在这里,广绣从番禺地区的一个小村子走进人们的视野,也正是在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广绣名家绣出让人惊叹的作品。

从落满灰尘的门楣和荒芜的庭院中,人们依稀能够看见昔日广绣的繁荣之景。

文/记者李立志 图/记者黎旭阳

冲击 机器制造更靓

广绣之所以盛行,在于它是广泛应用的刺绣品,也有很多人将其当做家庭的装饰品。黄友琼的绣品,大红大紫,题材十分通俗,虽然线条细腻,针脚平整,颜色鲜艳,显得有点土气,但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鸳鸯戏水、年年有余、富贵花开、鸟语花香都是她喜欢选用的题材。

尽管如此,黄友琼的广绣还是有人喜欢,碰到结婚,一些亲朋好友就会央求她绣一些被套、席袍做嫁妆。“原来有很多人会,现在年轻人都不学了,只剩下我们老太婆了,而且要广绣当嫁妆的,也越来越少了。”

一是没有地方可买,另外现在机器生产的日常用品,比用传统工艺绣出来的广绣更漂亮,价格也便宜,广绣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可能是现代工业的冲击,传统广绣日渐式微了吧!”新造文体中心的负责人无奈地说道。

记忆 鼎盛时有3000名“花佬”

番禺新造是广绣的发源地之一,主要包括如今番禺新造(包括大学城小谷围)、南村一带。广绣曾名扬一时,北亭村几乎家家户户以刺绣为生。

广绣在明代中后期已扬名海外,产品大量出口,到了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当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单广州一地就有技艺精湛的“花佬”(指男绣工,与其他绣种不同,广绣师傅历史上大多为男性)3000多人,而这其中,有不少广绣名家都是从番禺的新造南村一带走进广州城。只是这种情形早已不再。如今在新造民间,也难找到一个能绣出完整作品的绣花人了。

北亭村的一位老人见记者要找绣花人,很热情地告诉记者,“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还在世的民间广绣人不过30多个,能绣的就更少,不过10来个人。年纪都很大了,最大的都已经90多岁了,52岁的黄友琼算是小字辈了。”

 现状 当年“花社”仅剩残垣断壁

在大学城北亭大街,年轻的大学生时不时会路过一个破烂不堪的青砖小院。记者打听许久,才找到这个当年名闻一时的“北亭刺绣社”原址:大门已经残破,院子里杂草重生,屋顶已经坍塌。因为这里是绣花的地方,村里人称“刺绣社”为“花社”。

黄友琼的绣花手艺就是在花社学的。比黄友琼大几岁的陈少红是新造官山人,她是当年“北亭刺绣社”主力。而60多岁的梁雪珍也是北亭人,在新造镇展出广绣民间艺术作品展中,她们三人的作品是主力。“其余的年纪太大了,都绣不动了。”新造文体中心的负责人说。

“我现在也很少绣了,家里花架还在,一年难得派上用场。”黄友琼告诉记者。“现在要戴着眼镜,不然看不清了,《丹凤朝阳》就绣了两个多月,太费神。”

发展

用电脑进行绘图

在新造文体中心传统广绣展的另一侧,一位年轻的广绣师开设的工作室吸引了不少人参观。工作室的主人叫梁秀玲。梁秀玲是广绣名人,因为那幅名为《亚运广州》的捐赠品在亚运城、奥体中心、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白云山、中信广场等地标性建筑都清晰可见。番禺区有关部门将其确定为广绣传承人。

在梁秀玲工作室里可以看到梁家几代人的绣品,梁秀玲对传统的广绣进行了改良,用电脑进行绘图是最大改进,同时在技法上汲取了油画、书法、篆刻的营养,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立体逼真,反映的内容也与时俱进。

在岭南印象园可买到广绣

广绣很适合作为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手信。在岭南印象园有一间名为“南粤广绣”的小店,游客可在这挑选广绣。梁秀玲位于番禺新造谷围新村文体中心的工作室,也可对外承接定制的手工刺绣业务。另外,位于广州海珠区的广州绣品工艺厂,市民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绣品。

来源:大洋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