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服装营销 > 正文
商丘内衣厂风雨三十载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服装营销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1969年,河南省投资150万元在商丘县建造了一个针织内衣厂,厂址位于古城东南隅。1970年7月,内衣厂竣工后,从上海、天津、新乡招进近200名技术工人.

  内衣厂红火时,所产内衣出口前苏联、越南、加拿大、罗马尼亚、捷克、波兰等国家。现在,内衣厂风光不在。那些怀着一腔火一样的热情,从上海等地赶来的技术工人有的返乡、有的另谋职业、有的留在古城养老……

  因为一个工厂 他们从各地聚集到商丘

  杨林芳今年64岁,原商丘县针织内衣厂做样板衣的技术工人,原籍上海市。据杨林芳回忆,她于1970年被省有关部门从新乡调到商丘。杨林芳十五六岁就从家里出来,到新乡一家内衣厂当工人。1970年,商丘县针织内衣厂竣工后,省有关部门到新乡那家内衣厂要了几十名技术工人,她与丈夫都作为技术工人被调到了商丘。那次,商丘县针织内衣厂共招技术工人近200人,也是为了生活方便,那次招的技术工人,大多都是夫妻两人,主要是上海、天津和新乡的。

  据1991年版《商丘县志》记载,商丘县纺线织布,历史悠久,近代纺织始于清末。手工纺织品在民间一直非常兴盛。1969年,河南省政府投资150万元,在商丘古城东南隅兴建商丘县针织内衣厂。该厂由上海纺织设计院设计,上海针织七厂、十一厂、十四厂及天津平。

  原针织厂等单位技术人员进行主机设备安装,1970年7月竣工。竣工后,当即从民权、商丘两县招收400名青年学徒工。工厂1971年投产。

  从上海、天津、新乡招来的近200名技术工人,既在车间当工人,同时又当那批新招收来的400名青年学徒工的师傅。

  1972年,商丘县针织内衣厂就实现产销两旺。据当初第一批被招进去的民权籍工人董春艳讲,她当时刚进厂,月工资就拿到了21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

  总产值1024万元 内衣厂迎来鼎盛时期

  
商丘县针织内衣厂投产的第3年,即1973年,因管理混乱,利润大幅度下降。1975年经过整顿,产量回升,当年完成利润31万元。1976年,产品质量下降,利润额也随之下降。1977年,内衣厂亏损49万元。1979年以后,起伏跌宕的内衣厂开始走上正轨,利润连年攀升。1981年,创利润102万元,当年,内衣厂位列商丘地区全面完成任务企业第一名。当时的商丘地区轻工业局还奖励该厂一面锦旗。

  1981年,商丘县针织内衣厂所生产的产品开始出口,当年出口额200多万元;1982年,出口额263万元,占当年全县工业品出口额的36.1%,居商丘县第一位.

  1985年,该厂兴盛达到一个顶峰,当时厂区占地9.4万平方米,5个车间,另设下脚料加工厂,共有职工1085人。固定资产377.4万元,流动资金562.2万元,该厂总产值1024万元。厂里生产的棉、腈纶、腈棉交织等几种针织内衣产品,出口前苏联、越南、加拿大、罗马尼亚、捷克、波兰等十几个国家。

  杨林芳介绍,当时,工厂的效益虽然好了,但工人还是那些工资,就是“死工资”。

  当时内衣厂的保卫科科长陈英侠回忆说,那时的内衣厂在商丘地区红得很,厂区占了古城的整个东南角。厂里的工人加上临时工,足有1700人,当时的保卫科就有30多人,有站一道门岗的,有站二道门岗的,还有站自行车棚岗的、车间岗的,另外,还有巡逻岗。

  从1992年开始 昔日辉煌的内衣厂走下坡路了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商丘县针织内衣厂与县城内其他一些厂子一样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步走向衰败。据厂里的老人回忆,到1985年,厂子还基本可以;1992年,大厂被分割承包后,针织内衣厂开始迅速走下坡路。

  杨林芳分析商丘县针织内衣厂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大环境使然”,因为在同一时期,河南的新乡、漯河、焦作等地的内衣厂也都同样开始走下坡路。

  在同一时期,沿海城市,诸如广东佛山、汕头、江苏无锡等地的内衣生产开始走向兴盛。

  因为国家政策倾斜、内地人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那段时期,内地很多内衣、鞋帽等厂家曾经占领的市场都被沿海地区新兴的厂家“吃”掉了。

  商丘县针织内衣厂的境况每况愈下。1999年以前,厂里勉强还能为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但从1999年以后,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已成难事。很多工人失去工作后到社会上另谋职业,一部分有技术的工人另起炉灶,有的承包车间,有的在自己家里生产起了内衣。这样,一方面也算让那些没事可做的人有了就业门路,另一方面也算使内衣厂延续了下来。现在,原商丘县针织内衣厂已经更名为商丘睢阳内衣厂,隶属于睢阳区经贸委。其厂房除留几间供厂领导及保卫人员使用外,其余全部承包给了个人生产内衣。厂里靠收租金保证厂子的基本运转,同时给一些老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尽管厂房承包给了个人,但因为生产的仍然是针织品,属于易燃品,安全保卫还要加强。所以,现在的内衣厂,除留有几位厂长、副厂长外,还保留着保卫科,负责保卫、消防、安全等工作。现在的保卫科科长还是陈英侠,已经在那个厂子当保卫科科长大约20年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笑着说,想当年,一个保卫科就有30多人,多辉煌。可现在,只有4个人了。令记者惊叹的是,原商丘县内衣厂作为一个集体企业尽管风光不在,可被分割成家庭作坊式的一个个内衣厂后,其总生产能力仍然令人惊叹。据陈英侠说,每年的7月至9月的生产旺季,每天从这些承包厂子里出进的工人也不少于2000人。很多内衣都销往江苏、广东等沿海城市。

  内衣厂衰败后 三分之二的外籍技术工走了

  
1970年,商丘县针织内衣厂从上海、天津等地招进的技术工人,都安排到了娄隅首西一街的一个大院子里。据睢阳古城的老人讲,那个大院子解放前是一个大地主的,解放时被收归国有。那个老院子接纳了那些外地工人后,就被称为内衣厂西家属院。

  那批老技术工人,在商丘县针织内衣厂相继退休。老家有亲人的,退休后就又回去了。杨林芳来商丘时,与老伴一起,家里也没有了什么人,就在商丘扎下了根。2003年,他们一家把当初分的几间房子扒掉,重新建了一所宽敞、明亮地两层小楼。杨林芳与老伴的退休金都是每月400多元,生活并不富裕。他们依靠做内衣的技术,也像其他离开内衣厂的工人一样在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内衣加工车间。所产的内衣也大多销往外地。杨林芳那一批外地技术工人,回去的,不知现在生活什么样子。留在商丘的,也都过上了像商丘古城人一样的平常人的生活,口音和生活方式都变了,没有人能看出他们是外地人。杨林芳说,他们留下的这批人,退休金都不高,如果不做个小生意的话,生活就相当艰难。当初,内衣厂并没有为他们缴纳医疗保险金,老年人一有病,那点工资就不够花的了。
来源:京九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