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科技信息 > 正文
写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筹)奠基前夕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科技信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金鸡报晓 独墅一帜

  引子:路甬祥院长富有深意的提名

    2006年1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份文件上,有这样一段批示:与苏州共建的新所,如考虑可否定位在纳米生物与材料研究所。

    作以上批示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批示里还说:研究所定位在前沿、交叉和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目标,请大家研究。或叫纳米仿生与材料研究所。批示的边上,路甬祥专门标注了研究所的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Nano-Biotech and Materials, or Institute of Nano-Bionics and Materials”。

    2月18日,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牵头,有关同志草拟了在苏州建所的方案要点,以提交中科院党组会审议的文件格式写。当天,路甬祥院长就在这份方案上作了批示:“很好!方案选择上会再定,理事会结构应从简为好。”对中科院在苏州新建研究所的名称,路甬祥认为,“从远近结合来看,用 Institute of Nano-Tech+ Nano-Bionic 可能更好一些!”

    爽朗大姐:刘佩华其人

    虽然时隔半年,参与起草该文件的刘佩华仍然清楚地记得,2月18日是个星期六,这天他们在机关里整整加了一天班,当天傍晚的文件上报之后,路甬祥院长在家里迅速就做出了反应。

    “从以上两个批示就可以看出,路甬祥院长的确对在苏州建立新所费尽了心思。连研究所的名字都是他斟酌再三,在多方征求意见之后亲自取的。”刘佩华说。

    刘佩华1983年就到中科院机关工作,可以说,开展纳米科研工作的管理,49岁的她是全院最为老资格的一位处长,不仅纳米科研的现状和历史沿革尽在胸中,对该领域专家的情况也如数家珍,“当年葛庭燧先生为该所开拓新学科发展方向,其中做的‘毫微晶’,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纳米’。”

    在中科院基础研究局工作期间,刘佩华先后参加了纳米科研多个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如“攀登计划”中的“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973”计划中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中科院创新项目“碳纳米管及相关材料”、“纳米科技基础问题”、“纳米器件及其基础研究”等,刘佩华都是负责项目管理的工作。

    “院领导让我参与领导筹建纳米所,既是考虑到我对纳米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对我本人事业发展也是个机会。”

    中科院新建研究所领导的选用,目前基本上都是技术型的领导配管理型的领导,因为管理型的领导熟悉中科院的运转体系,“技术型的领导必须是研究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而我们搞管理的对工作程序、办事方式等比较轻车熟路,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与之配合就能相得益彰”。刘佩华说:“我必须深刻理解院领导的战略部署和学科布局,对此做到心中有数,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们,做不好事情就睡不着觉。”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2006年3月院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请中科院基础局主持,听取了杨辉、刘佩华对筹建工作的汇报,白院长对苏州纳米所的学科定位、工作内涵等给予了明确意见。“他是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委员会主任、著名的纳米科学家,苏州纳米所整体布局能在院党组统一部署下,由他亲自指导点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熟悉白春礼副院长的刘佩华快人快语。

    激情大侠:杨辉其人

    2006年春节刚过,接到中科院领导干部处处长王晓明的电话,杨辉既觉得突然,也觉得兴奋。

    杨辉等青年科学家,过去长时间都在谈论,传统研究所和传统国有企业一样,发展中存在着种种困难,找不到较好的解决方案。想来想去,可能的“最佳解”,就是成立全新体制和机制的研究所,但当时那只是一个梦。

    “接到这个电话,让我考虑领头纳米所筹建,我觉得或许就要梦想成真,就追问她新所是什么研究方向,别的资料是她过后才发电子邮件的。”杨辉说。

    记者采访杨辉,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图书馆阳台,可看到远处很多机械设备正在施工,对面的独墅湖湖底隧道修建以后,新机场路将从湖底直通苏州市区。

    杨辉穿一袭白色衣裤,上衣宽大飘逸,好像武侠电影里面的大侠,行路有风,一副仙风道骨模样,“独墅湖图书馆在高教区,我们今年4月来安营扎寨,大家喜欢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不约而同地看好它做临时办公地点。”

    今年2月,杨辉在接受院人事局的正式通知后,就投入了纳米所的筹建。他知道这是很大的挑战。到苏州以后他发现,筹建新所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但科研人员就是要善于迎接挑战,往往课题越困难,越具有挑战性,就越愿意做,本能地有这个嗜好。”

    杨辉1993年刚到德国做博士后,德国所长要他承担氮化镓研究项目,当时氮化镓在国际上也是新课题,杨辉问为何做这个项目,所长告诉他:Challenge!(具有挑战性!) 时隔多年,杨辉对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做科研必须要有迎接挑战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任何困难都会高高兴兴地面对”。

    1996年从德国回到中科院半导体所,杨辉的几方面工作都很出色:他做出了国际上第一支立方相氮化镓发光二极管;他领导的团队向深圳方大公司转移了蓝光发光二极管的工艺技术,标志着我国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材料的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该领域杨辉前后发表论文100多篇,被人引用1000多次。

    “杨辉在学术造诣上比较强、是位有独立见解的科学家。虽然不太善于言谈但却精于思考,属于说话少、想问题多的那类。”与他相知的长者和同事这样评价。

    2004年11月16日,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GaN基激光器发出耀眼的蓝色光芒。半导体所GaN组在杨辉的领导下,历经2年多的艰苦研究,终于在日本、美国等国取得这项技术之后,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只GaN基激光器。

    现在杨辉领头到苏州筹建纳米所了,他始终记得刚到苏州的时候,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送给他们的那几句话:“不辱使命,大胆创新,克服困难,努力开拓。”

    备忘录:历史翻开新一页

    2006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在苏州签订《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备忘录》,达成了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共识。

    翻开厚重的一册“备忘录”,中科院新时期的科技布局调整,也就此在苏州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人们不禁要问,新建苏州纳米所是要干什么?

    共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坚持纳米技术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在中科院相关创新基地的统筹协调下,突出纳米科技与信息、生物领域的交叉与汇聚,突出面向应用的系统集成,与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分工合作,成为特色鲜明的纳米科技创新单元。经过15年的努力,成为在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四个一流”的现代化研究所。

    新的研究所要做两个面向、两个加强、“三性贡献”的工作,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来定位,根据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来定位。

    苏州纳米所行政上隶属中国科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向中科院负责。运行管理之中,“知识产权转让均为研究所法人行为,并优先向江苏特别是苏州的企事业单位转让”。“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

    新建的苏州纳米所要尽快完成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置与批准,在未获批准之前,挂靠在中科院其他单位招生。中科院同时对苏州大学等博士学位点的设置申请给予大力支持。建设期间,苏州协助提供必要的临时科研及办公用房。为支持苏州纳米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江苏省、苏州市将视实际情况给予经费匹配。

    苏州将在独墅湖高教园区内,无偿划拨出约6.6万平方米土地,作为苏州纳米所建设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三方共投入资金3.93亿元。

    2007年底完成苏州纳米所基本建设工作,主要研发团队与主要仪器设备到位,苏州纳米所试运行。2008年底组织验收,苏州纳米所正式运行。

    苏州纳米所依傍“两湖”——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和“独墅湖”,备忘录签署后的苏州纳米所筹建,也似乎象征着要金鸡报晓,独树(墅)一帜。

    牵手:院地合作双方情投意合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科研力量的分布格局,就阵线而言,过于集中在研究机构和大学,就地域而言,过于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中科院要承担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就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密切衔接,起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的作用。

    中科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在过去的合作中已经有了良好基础。其中金属所、化学所等组建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基地,两年前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利用专利实施等方式转移技术,推动了纳米高弹材料、纳米浓缩浆及其涂料、纳米纺织品等技术成果的转化。

    江苏省的科研力量布局,国家级高技术科研机构一直是块短板,南京虽然有中科院的几个研究所,但基本都是资源环境型。尤其是在苏州,国立科研院所一个都没有,江苏省、苏州市与中科院共同筹建的纳米所落户苏州,不仅为苏州填补了空白,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无论江苏省还是苏州市,为何舍得花如此“大本钱”,选择在纳米领域与中科院共建研究所?这还因为,现在江苏比较成熟的一些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很大比例。苏州工业园区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级基地,在上一拨的产业发展浪潮中,园区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已把一些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配套产业都带动起来,十多年来产业方面的丰厚积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极具显示度,“我们地方政府反复思考,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自己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厚积薄发的发力点、希望找到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夏芳接受采访,对记者一口气说了三个“点”。

    了解到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的科技布局,苏州积极寻找既符合中科院发展方向、也符合园区未来发展的目标,选择了与纳米技术的相关产业,作为苏州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起动机,

    “纳米只是一种技术,不能笼统地说成纳米产业。虽然很多产业会用到纳米技术。我们抓住纳米这个技术,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带来的产业。”学物理出身的夏芳说。

    苏州纳米所现在定位在纳米电子器件及相关材料、纳米生物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等研究领域,而实际上在这些领域中,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也有了雏形。

    集成电路往高端走,自然就进入到纳米阶段。工业园区现有非常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要有更高的附加值,深化纳米的研究是必然的选择。

    工业园区陆续已有一些生物技术的跨国公司,以及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落户,目前它相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要滞后一些,但地方政府已经预测到:随着国际上电子信息这拨技术产业转移浪潮的过去,在下一拨浪潮中,生物技术产业将开始向中国转移。许多生物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纳米技术,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纳米和生物结合,能够催生出新的高技术产业。

    苏州工业园区出棋先高人一着,已专门在高教园区规划出生物纳米园区,未来的纳米所就坐落在这个科技园里。

    启动:领了张一千万元支票

    3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杨辉和刘佩华在当天早上到达,这也是他们参与新所筹建后第二次来苏州。

    创新大会给苏州纳米所的第一个惊喜,是得到了园区政府颁给的一张1000万元支票,作为筹建工作的开办费。杨辉代表苏州纳米所上台领了这张支票。

    也就是说,苏州纳米所共建三方的备忘录还没有正式签约,工业园区作为见面礼,就预支了1000万元启动经费。“财政局已经把经费的预算做进去了,当时我们还不具有法人单位资格,开不了账户,这个钱就先放在了科技局,后来我们办好了法人资格、办好了所章,一个星期钱就到位了。”刘佩华感动地说。

    这笔钱到位之前,纳米所的开销全部是从高教园区借支,包括饭卡、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甚至租车都是园区帮忙,“连人带车一起过来,司机应该经验丰富、服务到位,园区帮着找了现在的这位李师傅。”刘佩华深有感触:“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我们没有任何可以挑剔地方政府的理由。地方政府是个服务性的政府,公务员的服务精神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到位。”

    到4月2日他们再来到苏州时,总共已有四位“元老”。

    李玉璋是纳米所聘请的学术顾问,他是中科大1966届的毕业生,曾担任过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常务副所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新所筹建中的一些问题让他帮忙出主意、把握方向,如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制定管理章程框架等。王斌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大力支持下,借调来到苏州参加筹建工作。目前负责综合办公室的工作,包括制度建设、质量管理、设备采购以及办公室的全部事务等。

    新所,按照一个全新的机制开始健康运转。

    碎石铺道 一体天成

    苏州纳米所筹建伊始,就要看到未来的远景目标,就要有自己布局谋篇的战略思考。如果自己没有思想,那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起不到国立科研机构应有的“引领”作用。建立一个新所就像是面对一张白纸,虽然上面有一些“暗格”,那是国家政策的一些硬性规定,但具体在格子里写什么字,用楷体,还是行书、狂草,显示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就需要整体构思。

    纳米所立足苏州本地、辐射长江三角,围绕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筹建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实施。

    首先,苏州纳米所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绝不能面面俱到,看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基建要有核心设备,人才要有核心团队,科研要有核心材料、核心器件、核心系统的产出,形成一个核心的思想,也就是“一招鲜吃遍天”,如果招招都不鲜,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可能即便自己受委屈给人家当衬底,人家都不要。在国际同行之间,一提起来就会想到苏州纳米所,在前期学科凝练时就注意到“精”而不是“泛”。

    其次,研究所注意了高度开放。园区有许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分校或研究院,苏州纳米所在前期部署中就已考虑到与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型的公用网。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物理所、半导体所、理化所、生物物理所、化学所、中国科大等建立合作研究,并且请其中一些单位代招研究生。今后还要建立与中科院内外相关的纳米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及与园区其他科研教育单位的合作关系。园区内有那么多的大学,马上还要引进我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国际合作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再者,苏州纳米所注意到了学科的交叉。苏州纳米所不是单纯意义的搞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我们和发达国家没有可比性,但是学科交叉为后来居上提供了发展空间,这种交叉与集成,可以产生创新的极大亮点。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交叉的物种往往更会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碎石铺道,一体天成”,从中能看出设计师独具匠心,纳米所筹建布局谋篇的点点滴滴,也应该体现对未来的高瞻远瞩。

    “三边”政策筹建新所

    建好苏州纳米所,中科院提出了“三边”政策,亦即:一边基建、一边招聘、一边科研。

    李玉璋顾问是这样诠释苏州纳米所实行“三边”的:如果用两三年时间专门建造房子,科研水平完全落后下来,学术同行中没人听你的,就会慢慢失去话语权。虽然招聘的优秀人才中有些暂时还在国外,但他们也已对实验室的建设发表了宝贵意见。边建设、边招聘,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边建设、边科研,才能够保持团队对科研的新鲜感。

    边基建:“两近一远”

    苏州纳米所筹建之初,就要体现现代化研究所的要求,特别是在基建中体现出学科发展的要求。因为纳米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超净车间,涉及到纳米和生物仿生技术的结合和交叉。

    工业园区内的高教园区,是苏州纳米所现在的临时办公地点,毗邻苏州大学、南大研究生院、中国科大研究院等,具有培育人才的浓郁氛围,而在高教园区内的生物与纳米园区,苏州规划了未来苏州纳米所的永久性所址。在资源包括土地的配置上,苏州市很有深意:把苏州纳米所放在这个环境里,就是要它成为领头羊,让它的研究始终走在前面,带领园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苏州纳米所规划了“力争在2008年底以前建成2~3个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中心,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的目标。

    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园区内的“生物纳米开发公司”作为代建公司,帮助苏州纳米所完成所有施工项目的申请、报批、招投标以及施工等工作。

    园区建设部门过去多是从事办公楼房的基建,建研究所,没有建通常办公楼房那样有现成模版,而且这又是个纳米方向、生物技术的研究所,有很多建设的特殊要求,共建双方人员充分沟通,外出考察调研了很多基建的案例,做到集思广益。

    苏州纳米所筹建工作组提出的“两近一远”思路得到了采纳。

    “若按过去传统的思路,可能是不同学科各自盖一个个小楼,现在我们提出的设计方案,是所有学科都在同一个大楼里,也就是基本建设‘两近一远’:科研办公室、实验室之间,距离要尽量的近,否则学科交流就要从这个楼走到那个楼,非常不便;管理部门离科研部门也要尽量近,为科研做好服务和支撑;技术开发则与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与公司的文化氛围比较接近,我们基建二期准备搞技术转移中心,地点就应该离开科研实验区远一些。”杨辉具体解释。

    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不能偏废,研究所的建设用地上有很多农民的房子,园区管委会、科技局的领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娄葑镇政府的主要领导,从党委书记到动迁办主任都要亲自出马督阵,哪怕是大热天太阳晒着,也要跑到农民家里去做工作。大家说:将来就在这片农民的宅基地上,会突然冒出来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的研究所!

    园区领导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承诺了在9月18号要基建工程奠基,之前肯定就要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完。这很简单的一句承诺,凝聚了园区政府很多同志的心血,也花出了很高的代价。无论盖房、造路,一切工期进入倒计时。把工程列作重中之重,园区的党工委书记王金华在很多场合都说:纳米所的建设具有历史意义,所有工作都要围绕时间节点做,谁要是把时间落下,谁就要完全负责任。

    边招聘:“现在就抓紧聊”

    苏州纳米所2008年底前要争取完成筹建,通过对外招聘方式组建科研、管理及技术队伍,人员规模包括学生在内要逐步达到700人。同时要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6至8名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引进30至40名研究员。

    6月28日,张耀辉博士作为“百人计划”候选人,参加了苏州纳米所举行的第一次候选者答辩,评审专家由解思深、范守善、陈良惠院士等九位专家组成。

    张耀辉1995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主要研究纳米尺度的MOS场效应晶体管在积累区能自动具有单电子晶体管特性;发明了纳米尺度的沟槽肖特基MOS场效应晶体管;研制出我国第一支无线通讯基站用的高频大功率RFLDMOS器件等。

    作为苏州纳米所的第一位“百人计划”,张耀辉曾在国外多处辗转,现已全时到位在所里开展工作了。

    张耀辉的到位是杨辉主动与他联系,因为他也喜欢迎接挑战,每到一个地方都做得非常出色,“实际上招聘正式答辩之前他就来工作了,让他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上出谋划策。纳米所设立了6个研究部,3个公共平台,此外还设立了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张耀辉目前就负责这个部门”。

    边历峰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到德国做了两年博士后,苏州纳米所招聘人才,她成了第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徐科博士曾在日本工作了5年,杨辉认为他科研非常出色,赶紧找与已经回国的他沟通,7月7日通过答辩之后,他作为研究员来苏州纳米所工作。

    9月8日,苏州纳米所举行第三次人才招聘答辩会,研究员严晓、张宝顺,副研究员陈烨入围。严晓直接从美国飞到苏州,参加完当天的招聘答辩就留在了纳米所工作。

    说起严晓还有点小故事。他1982年北大物理系毕业后,考取半导体所黄昆先生门下的研究生,1984年考上CUSPEA到美国。今年8月严晓回国探亲,发起了一个在苏州同学的聚会,大家在饭桌上聊天,严晓听说中科院要成立纳米所很惊喜,杨辉就问他有否兴趣回国,接着鼓动他:现在不回,更待何时?

    聚会结束以后,杨辉就把严晓拽到了研究所,“在图书馆的咖啡厅我们聊到很晚,我就是向他灌输:若想回国,就必须回到国内亲身感受,即使不到苏州纳米所,不到中科院,只要想回国创业,就必须到国内体验环境。”

    才个把月的时间,杨辉愣是把严晓动员回来了,“我今年10月要去美国做人才招聘,严晓说等我去美国时再认真聊,我说别等到10月,现在我们就抓紧聊、认真聊啊!”

    迄今为止,招聘到苏州纳米所工作的优秀人才,还有程国胜、徐百、黄武桥、李炯、陈韦等多位。现在,苏州纳米所每月都要搞一次人才招聘答辩。

    “好在现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都方便,只要能够引得他们动心,我趁热打铁就把他们游说回来。”杨辉对记者说:“我们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更多是强调苏州纳米所工作的价值。做法之一是先让他体会苏州纳米所工作的意义,无论张耀辉或严晓,招聘来人员,都让他先来参观、先来感受,激发共鸣,产生兴趣。我们收到海外学者的求职信件很多。我们不是骗他们或者逼他们,相信他们来了以后就绝对不后悔,这里的工作非常需要他们参与,也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当然,我们今后更应该注意招聘那些在国外有一定潜力,但是暂时还没有机会显山露水的人才,他可能在国外大学里还是个助理教授,但我们只要注意到他的发展态势,就可以请他来当研究室主任,关键就看我们的眼力如何。”任纳米所顾问的李玉璋这样敲边鼓。

    边科研:保持团队新鲜感

    作为筹建负责人,杨辉、刘佩华内心也十分清楚,重要是抓好学科规划、把握科研方向,不能由此变成了一个基建处长、一个设备采购处长。否则就没有资格领导一个研究所。苏州纳米所整体科研必须大步地推向前进。

    在基建没有完成之前,苏州纳米所已经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内租赁了一条工艺研发线,可以作纳米的电子或光电子器件工艺;在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租赁了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展纳米生物和纳米医学方面的研究。

    苏州纳米所实行联合招生的方式,有的导师还挂在原来的单位,就把自己的研究生带过来了。

    苏州纳米所已经计划2007年要招68名研究生,其中28名博士生,明年9月入学。筹建纳米所的过程中,王斌觉得有两大块策划得很好:“一是在教育园区内的大学中租赁实验场地,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网络将大家连在一起,只要都在网络上,就相当于大家坐在一起。实验设备已在购买之中,陆续有较多设备到位。这样,研究所的基本科研条件已经具备,人员招聘进来就可以开展实验。”“二是我们聘请了一些客座研究人员,同时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里做不了的实验,可以去联合实验室做。”

    如果说,苏州纳米所在半年前金鸡湖畔的共建备忘录签约犹如金鸡报晓,昭示着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的合作,新一天的太阳将冉冉升起;那么,苏州纳米所不日即将在独墅湖畔的破土奠基,今后能否在国际纳米科研领域独树(墅)一帜,就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翘首期待。

    我们衷心祝愿她的旗帜高高飘扬,引领新世纪的风骚!

来源:科学时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