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行时尚 > 时尚服饰 > 正文
赵裁缝米尺下的30年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流行时尚-时尚服饰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家住德胜门外四合院里的赵颖女士,刚刚给她的母亲赵阿姨买了一套大衣柜,这衣柜足有一面墙的长度和宽度。但是令赵颖没有想到的是,新衣柜虽然大,还是放不下全家人春夏秋冬的所有衣服。

  “家里衣柜扩张的速度很快,印象里每隔10年家里就要换一个更大的衣柜。”赵阿姨说她自己就是裁缝,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她30岁时一年到头换洗的衣服也总共不超过10件……

  1978年……

  黑白蓝绿的世界

  “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穿一身绿军装,要么穿一身工人的牛仔蓝。要是女孩子想穿别的颜色的衣服,就得想办法了。”回忆起30年前的穿衣经,赵阿姨这样说道。据她自己讲,自己结婚时的礼服就是一身最普通的绿军装,但这在凭布票买衣服的年代里,也是不太好买的东西。因此这身衣服成为她当时小小的衣柜里惟一值得珍惜的衣服。

  1978年,也就是家里的独生女儿赵颖两周岁的那一年,赵阿姨学徒出师,在一家国营服装厂里做裁缝。那年,想做衣服,料子只有纯棉的,而且不管怎么做,都只有那几个样子。

  “我们不缺制衣的工具,只缺少漂亮的衣料和精美的图纸。”赵阿姨回忆道,那个时候车间里除了生产衬衫用的白布料与做制服用的黑布和灰布外,也只剩下绿布和蓝布。“而且布料大多是纯棉的,做成衣服后得上一遍定型浆,防止衣服在运货过程中就出褶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的确良"(涤纶的纺织物)的,颜色也不漂亮。”

  说到“的确良”这种布料,赵阿姨说当时这就算是比较不错的料子了,这种布料分纯纺的,也有与棉、毛混纺的,做出来的衣服耐磨,不走样,容易洗还干得快,所以当时一到夏天大家都抢着加工这种面料。

  在采访结束之后,记者查到了“的确良”的化学成分,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聚酯。如今,市场上制衣的面料成千上万,谁都不再把聚酯当稀罕物,甚至有很多比较讲究穿衣的人已经开始拒绝这种化学成分的面料。而在30年前,在那个只有黑白蓝绿的年代,为了用一块“的确良”的布料给女儿做条夏天穿的小裙子,赵阿姨费了很多心思。

  1983年……

  新衣料再贵也抢着买

  “这一年,让人难忘的经历就是厂里来了一批南方纺织厂出的雪花呢料。当时据我们服装厂里的老师傅说,有许多年没看到这种料子了,还说这种面料做的呢子大衣是能当传家宝往下传的。”

  那是一种灰色的厚毛料子,上面混纺着白色形似雪花的图案,所以大家都管它叫雪花呢。听老师傅这么一说,赵阿姨随即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就有一件解放初期做的呢子大衣,但是随着后来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长一段时间,父亲不敢再把大衣穿出来,一直压在樟木箱子里面。

  “我当时就想,用新时期的料子再给父亲做一件呢子大衣。”但也就是在那一年,赵阿姨的老父亲去世了,她的这个心愿没能实现。

  “但我让我的母亲和妹妹都穿上了这种面料的大衣。”用攒了好多个月的工资给家里人做呢子大衣,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奢侈”的行为。1983年底,赵阿姨花220元钱买了够做三个人大衣的面料,下班后不回家,在工厂里把料子裁好,再在周末的时候请老师傅把衣料加工成衣服。

  第二年春节,赵阿姨的母亲就穿着这件大衣走亲访友。1984年的4月,赵阿姨的两个妹妹出嫁,雪花呢大衣成为重要的陪嫁之一。1984年9月,赵阿姨才和丈夫一人做了一套雪花呢的西服,至今,这两套西服还是赵阿姨不离不弃的衣柜“物件”。

  1988年……

  “一个百花齐放的夏天”

  “1988年,咱们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普通人的收入也跟上来了。这直接反映到了人们对衣服款式颜色面料的追求上。”回忆1988年时,赵阿姨给了记者一个宏观的概括。而具体到她所从事的裁缝行业,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江浙一带纺织品加工厂里面料花样的不断翻新。

  赵阿姨所在服装厂的厂长在一次出差中,看到南方生产出来的面料种类增加了很多,回北京后他迅速组织了采购下江南找布料,同时,南方一些沿海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国外服装设计的衣服样子,这些东西后来很快就被北方的服装厂借用了。

  “1988年的夏天,过得让人眼花缭乱。”据赵阿姨说,4月份采购人员带回了很多苏州产的真丝、亚麻、化纤的面料,但当时不清楚市场对这些面料和花色能否接受,因此大家实在不敢急于开工。“到5月份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加紧生产了。”赵阿姨讲,让北方人认识到自己穿得“土”的渠道是当时的电视机。那时,在南方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里,男女主角漂亮的装扮让北方人迅速模仿,新款服装的潜在市场相当大。

  就是在这一年,赵阿姨家换了一个比之前大一倍的衣柜,她和丈夫也开始有计划地买新衣服。也就是在此时,当时刚刚上中学的赵颖也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衣柜空间。

  1995年……

  体验品牌背后的品位

  从穿着得体到穿着有品位,赵阿姨一家用了17年时间。从1978年衣柜里只有几件衣服,到1995年家里换了第三个大衣柜,这其中不仅仅是衣服的数量在增长,最重要的是穿衣人的品位不断上升。

  在这一年里,19岁的赵颖感觉到了服装界的新变化。“那时我高中还没有毕业,几个同学放学回家总要经过一条特别繁华的马路。原来这条马路上只有饭馆,但是从那一年开始,多了好几家服装专卖店:真维斯、佐丹奴、柏仙多格之类,都是休闲风格的,很适合我们学生穿。”据赵颖回忆,那时这些专卖店里的衣服每件19元到199元不等,几乎每周都有新款到店。“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追求名牌,先是上面我说的那些,毕业工作之后又开始追求更高的牌子。”

  高中毕业之后,赵颖并没有继续她的学业。从小受母亲制作衣服的影响,赵颖对服装这一行也非常有感觉。毕业后,她通过面试也进入了一家服装专卖店,从导购小姐做起,一直到今年,做到了一家大型高尔夫专用服装公司的专卖店经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似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是单纯的漂亮,还要求舒适有品位。我刚开始当导购的时候,店长只是要求我们给不同年龄段的客人介绍符合他们年龄的服装。但是到了后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年轻人也并不全都喜欢那些夸张的衣服,更值得注意的是,也并非所有中老年人就喜欢暗淡的颜色和中规中矩的款式。”最开始从事的导购经历对赵颖之后的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她在培训公司店员时,更强调了要按客人品位的区别推荐服装。

  1999年……

  感受折扣的“廉价”诱惑

  总是买应季的名牌服饰,差不多每件都要上千元的衣服,让包括赵阿姨一家在内的很多工薪阶层有些接受不了。随着北京专卖店的不断扩充,一种专门出售过季名牌服装的商店——上品折扣店应运而生。对此赵颖回忆道,似乎北京人一夜之间就接受了这种既能享受到国际大牌设计师的设计结晶又能省不少钱的服装店。

  “我们家是从1999年开始逛上品折扣店的。”据赵颖介绍,最初,他们一家人只在折扣店里买最低折扣的服装,当然这样的衣服一般情况下大多是几年前的款式。“原价5000元的皮大衣打折后不到1000元。虽然当时这样的价位我和母亲在接受上还是有困难,但至少努努力还是买得起的。”对于1999年时的情景,赵颖这样表示。

  由于上品折扣店件件商品都打折,天天都是特卖会,商品标签上原价和现价的强烈对比看上去十分诱人,因此折扣店虽然进入北京时间不长,但到今天已有多家类似的店相继开业,“上品折扣”、奥特莱斯、首都时代广场的LCX精品打折店等等,让人一时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而现在的折扣店和以前不同,1999年时,想挑一件符合自己尺寸的衣服还不难,而现在在折扣店,想要找到一件款式和尺码都合适的衣服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我比较瘦,但是我个子高,按理说买一些断码的衣服难度不大,但我就有好多次从上品折扣店里空手而归。”而记者也发现,目前折扣店的商品多数正品断码断色后才得以进入,还有一些国外来的打折服装是欧码,不适合亚洲人的体型。所以消费者别以为在折扣店就一定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有时候还不得不看自己的运气如何。
  2006年……

  用最好的面料做嫁衣

  在赵阿姨看来,服装业在30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轮回。“开始时,因为成衣的价格很贵,大家都买布料做衣服;后来,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开始嫌裁缝的手艺不如成衣的款式新颖;再后来,大家都去追名牌,只要贴了国外公司名称的衣服,就都是好的;到现在,很多讲究穿衣的人又回过头来找我们这些老裁缝,让我们按照他们心里想的衣服样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服装。”

  赵阿姨的这个感受得到了女儿赵颖的认同。2006年,30岁的赵颖敲定了结婚日期。穿什么样的嫁衣出嫁,是她比较犯愁的一件事:既不想出很多钱买一生只穿一次的婚纱,又不想租一个谁都穿过、没有新意的婚纱。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件与众不同的嫁衣成为赵颖的梦想。为此,已经从服装厂退休的赵阿姨答应女儿,亲自做一套嫁衣送给她。

  “30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只穿了一身布军装。到我女儿结婚时,我给她用了最好的礼服面料。”回忆女儿的礼服,赵阿姨这样表示。回忆这30年来人们穿衣水平的变化,赵阿姨感慨颇多。

  记者随后在对市场的调查时发现,目前,像赵阿姨这样退休的老裁缝,有不少人都开了自己的成衣铺。还有很多学服装设计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自主创业成立了服装个性设计公司。虽然在这种小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店做一件衣服并不便宜,但在目前这个行业很受追求个性人士的欢迎。

  2008年……

  足不出户 淘到天下衣

  今年,赵阿姨家迎来了一个更大的衣柜。而从以往自己做衣服穿,到买衣服穿,赵阿姨现在已经演变到了自己上网买衣服穿的阶段。

  在女儿赵颖的“教导”下,这两年赵阿姨学会了网上购物。“网上的衣服还真多,不过就是要费时间淘宝,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据赵阿姨介绍,通过几次不太成功的淘宝经历,现在她已经能比较准确地在网上选定服装了。“网上买衣服没法试,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尺寸是否合适。我还好,自己是裁缝,对面料和尺码都比较了解,但有的时候是卖家不了解服装的特点,理解上出现偏差,就容易出错。”赵阿姨表示。

  就在赵阿姨不断丰富衣柜的时候,她的丈夫赵先生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穿衣经。据赵阿姨介绍,现在,赵先生穿的衣服不仅要求整洁,更要求有品牌。虽还未进入穿国际知名品牌的人群,却也要求国内驰名,如雅戈尔、杉杉等。由于调到机关工作,因此他出席公务活动时,都着上正装,戴个领带。平时的穿着也要求合身舒适,尽管还不精于此道,但已经开始在学、在注意这些细节。

  “我认为,这些变化都是我们百姓越来越文明的象征。”赵阿姨表示,生活条件已经给百姓创造了追求美好明天的资本。“我们要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最好的体现就是武装自己,做国家发展的时代标签。”赵阿姨表示。

  缝纫机下的“穿”越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行业演绎了生动精彩的变革故事,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这30年中,我国服装总产量增加了53倍,出口金额提高了163倍,排除汇率因素提高了721倍,人均纤维消费量增长了5倍,为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和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历史,1978年到1988年这10年是我国服装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预备期,尽管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国家在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准备。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目标。1984年纺织工业部提出发展纺织服装、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同年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工业总公司成立,开始对行业进行专门管理。

  由于这个时期限于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服装产量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增长了2.5倍。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数字,但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伏笔。

  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面料单一、款式单一、价格单一,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布票取消后,小裁缝业迅速蹿红,这为后来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1988年起到1997年,中国服装业进入“黄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并于1994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

  进入1998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为此,我国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贸易政策,1999年,政府从美、欧、加、土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中拿出20%分配给自营出口工业企业,打开了工业企业向配额地区自营出口这条通路,鼓励自营出口的举措也对服装出口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方向。

  2001年中国进入WTO后,一时间“中国威胁论”铺天盖地。2004年,土耳其、美国等国炮制出《伊斯坦布尔宣言》,矛头直指中国;2005年中欧、中美爆发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2006-2007年,中国服装业者被冠以“抄袭者”,而被拒绝于国际大展会门外,2007年全球范围掀起了“中国制造”质量风波,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洪水猛兽。这些事件,随着国际对中国了解的加深而最后平息,中国服装业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加深。

  21世纪以来,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差异化等需求不断上升,服装市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市场层次划分越来越细、市场分层越来越清晰。

  此时此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新的里程……

  盘点30年服装流行语

  蝙蝠衫

  这是一种到现在依然有市场的服装款式。所谓蝙蝠衫,就是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双臂展开,形似蝙蝠。上世纪80年代中期,蝙蝠衫风靡一时,成为时髦青年必备的行头。

  曾有报道说,当年的街头“摇滚青年”尤其青睐蝙蝠衫,因为袖子宽大,跳起柔姿、霹雳、太空舞来,袖子忽闪忽闪,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很多人都对当年街头的“经典”场面记忆犹新:三五少年,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的动作,不时博得路人的喝彩。

  唐装

  现在我们说的唐装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它既吸取了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现在穿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采用垫肩,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

  莱卡

  近两年,又有一个新兴的名词被用在制衣技术上,那就是莱卡。莱卡是美国杜邦公司推出的新型纤维,目前,只要是采用了莱卡的服装都会挂有一个三角形吊牌,这个吊牌也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与传统弹性纤维不同的是,莱卡可自由拉长4至7倍,并在外力释放后,迅速回复原有长度。也就是说,这种纤维可以非常轻松地被拉伸,回复后却可以紧贴在人体表面,对人体的束缚力很小。莱卡纤维不可单独使用,但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丝及棉,以增加面料贴身、弹性和宽松自然的特性,活动时倍感灵活。

  2006年……

  用最好的面料做嫁衣

  在赵阿姨看来,服装业在30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轮回。“开始时,因为成衣的价格很贵,大家都买布料做衣服;后来,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开始嫌裁缝的手艺不如成衣的款式新颖;再后来,大家都去追名牌,只要贴了国外公司名称的衣服,就都是好的;到现在,很多讲究穿衣的人又回过头来找我们这些老裁缝,让我们按照他们心里想的衣服样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服装。”

  赵阿姨的这个感受得到了女儿赵颖的认同。2006年,30岁的赵颖敲定了结婚日期。穿什么样的嫁衣出嫁,是她比较犯愁的一件事:既不想出很多钱买一生只穿一次的婚纱,又不想租一个谁都穿过、没有新意的婚纱。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件与众不同的嫁衣成为赵颖的梦想。为此,已经从服装厂退休的赵阿姨答应女儿,亲自做一套嫁衣送给她。

  “30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只穿了一身布军装。到我女儿结婚时,我给她用了最好的礼服面料。”回忆女儿的礼服,赵阿姨这样表示。回忆这30年来人们穿衣水平的变化,赵阿姨感慨颇多。

  记者随后在对市场的调查时发现,目前,像赵阿姨这样退休的老裁缝,有不少人都开了自己的成衣铺。还有很多学服装设计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自主创业成立了服装个性设计公司。虽然在这种小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店做一件衣服并不便宜,但在目前这个行业很受追求个性人士的欢迎。

  2008年……

  足不出户 淘到天下衣

  今年,赵阿姨家迎来了一个更大的衣柜。而从以往自己做衣服穿,到买衣服穿,赵阿姨现在已经演变到了自己上网买衣服穿的阶段。

  在女儿赵颖的“教导”下,这两年赵阿姨学会了网上购物。“网上的衣服还真多,不过就是要费时间淘宝,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据赵阿姨介绍,通过几次不太成功的淘宝经历,现在她已经能比较准确地在网上选定服装了。“网上买衣服没法试,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尺寸是否合适。我还好,自己是裁缝,对面料和尺码都比较了解,但有的时候是卖家不了解服装的特点,理解上出现偏差,就容易出错。”赵阿姨表示。

  就在赵阿姨不断丰富衣柜的时候,她的丈夫赵先生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穿衣经。据赵阿姨介绍,现在,赵先生穿的衣服不仅要求整洁,更要求有品牌。虽还未进入穿国际知名品牌的人群,却也要求国内驰名,如雅戈尔、杉杉等。由于调到机关工作,因此他出席公务活动时,都着上正装,戴个领带。平时的穿着也要求合身舒适,尽管还不精于此道,但已经开始在学、在注意这些细节。

  “我认为,这些变化都是我们百姓越来越文明的象征。”赵阿姨表示,生活条件已经给百姓创造了追求美好明天的资本。“我们要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最好的体现就是武装自己,做国家发展的时代标签。”赵阿姨表示。

  缝纫机下的“穿”越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行业演绎了生动精彩的变革故事,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这30年中,我国服装总产量增加了53倍,出口金额提高了163倍,排除汇率因素提高了721倍,人均纤维消费量增长了5倍,为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和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历史,1978年到1988年这10年是我国服装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预备期,尽管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国家在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准备。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目标。1984年纺织工业部提出发展纺织服装、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同年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工业总公司成立,开始对行业进行专门管理。

  由于这个时期限于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服装产量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增长了2.5倍。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数字,但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伏笔。

  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面料单一、款式单一、价格单一,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布票取消后,小裁缝业迅速蹿红,这为后来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1988年起到1997年,中国服装业进入“黄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并于1994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

  进入1998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为此,我国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贸易政策,1999年,政府从美、欧、加、土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中拿出20%分配给自营出口工业企业,打开了工业企业向配额地区自营出口这条通路,鼓励自营出口的举措也对服装出口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方向。

  2001年中国进入WTO后,一时间“中国威胁论”铺天盖地。2004年,土耳其、美国等国炮制出《伊斯坦布尔宣言》,矛头直指中国;2005年中欧、中美爆发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2006-2007年,中国服装业者被冠以“抄袭者”,而被拒绝于国际大展会门外,2007年全球范围掀起了“中国制造”质量风波,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洪水猛兽。这些事件,随着国际对中国了解的加深而最后平息,中国服装业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加深。

  21世纪以来,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差异化等需求不断上升,服装市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市场层次划分越来越细、市场分层越来越清晰。

  此时此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新的里程……

  盘点30年服装流行语

  蝙蝠衫

  这是一种到现在依然有市场的服装款式。所谓蝙蝠衫,就是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双臂展开,形似蝙蝠。上世纪80年代中期,蝙蝠衫风靡一时,成为时髦青年必备的行头。

  曾有报道说,当年的街头“摇滚青年”尤其青睐蝙蝠衫,因为袖子宽大,跳起柔姿、霹雳、太空舞来,袖子忽闪忽闪,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很多人都对当年街头的“经典”场面记忆犹新:三五少年,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的动作,不时博得路人的喝彩。

  唐装

  现在我们说的唐装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它既吸取了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现在穿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采用垫肩,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

  莱卡

  近两年,又有一个新兴的名词被用在制衣技术上,那就是莱卡。莱卡是美国杜邦公司推出的新型纤维,目前,只要是采用了莱卡的服装都会挂有一个三角形吊牌,这个吊牌也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与传统弹性纤维不同的是,莱卡可自由拉长4至7倍,并在外力释放后,迅速回复原有长度。也就是说,这种纤维可以非常轻松地被拉伸,回复后却可以紧贴在人体表面,对人体的束缚力很小。莱卡纤维不可单独使用,但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丝及棉,以增加面料贴身、弹性和宽松自然的特性,活动时倍感灵活。

来源:北京商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