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燕京八绝 京绣传统宫廷手工艺之痛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他是一位身材略胖、长相敦实的老汉,从事京绣制作近50年至今仍坚守在这个行业,他就是年过65岁的京绣工艺大师姚富瑛。2003年底入驻百工坊,他经营的刺绣坊每天不过十几元的赢利,谈及这几年的收入,姚师傅只是轻描淡写“也就维持日常开支,不赔本吧”。
    在传统中缩水的京绣市场 
    京绣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宫廷手工艺,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原来宫廷中的刺绣艺人流落民间。新中国组建刺绣厂,才使得一批老艺人重新捡起刺绣的手艺。姚富瑛16岁进入龙昌刺绣厂当学徒,他的爷爷曾是清廷绣花局的绣工。姚富瑛说:“想想家里有这个传统,又可以学会一技之长,于是我就进了绣花厂当学徒。”就这个家传的手艺令他一做就是50年。 
    原来他的绣品在友谊商店进行代销,但要倒扣商品销售的40%作为提成,维持下去十分艰难。2003年百工坊找到姚富瑛,他欣然接受邀请进驻百工坊。 
    在这里,笔者看到一件绣片要两三千元,按照买库缎、金线的成本,笔者算了一下,一件绣片根本挣不了多少钱。姚富瑛说靠刺绣产品赚的钱一天只有十几元,卖的基本是原料成本钱。京绣的传统特点就是不计工本,选料精细贵重。改革开放后,这种不计代价的付出必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原本人数就不多的小刺绣厂工人纷纷改行,不再从事这个费心费力,收入又不高的行当。原来在厂里他带11个学徒,而现在没有一个还在干这行,有的卖保险去了,有的去推销营养品。 
    尴尬的创新 
    原来的京绣专门为宫廷服务,时至今日有些图案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比如龙袍和大臣的补服,除了用做收藏,没有谁再会去穿。但经过老艺人们的改造,在一些现代衣服上,京绣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再生。姚富瑛曾制作过一件红色唐装,这件衣服上用金线绣有寿字等纹样。他说:“像这样的衣服穿出去一点都不过分,又代表一种中国的高贵文化。‘寿’字在中心,两侧还有万富寿喜,表示所有喜庆的东西,所有福寿的东西都集于一身。”据了解,靳羽西还曾找姚富瑛为她的“中国娃娃”设计几套旗袍,当把成品交给她时,靳羽西十分喜欢,又向姚富瑛多订了几套做装饰用。 
    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还有一些产品跟刺绣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比如小老虎鞋、小靠垫等。姚富瑛解释说:“虽然是小的东西,也算一部分收入吧。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另外一方面也不想浪费边边角角的材料。”但谈到销路,姚富瑛表示不是很理想。 
    人才后继乏人 
    姚富瑛在百工坊的生意目前还比较冷清,尽管尝试制作一些小玩意来适应市场,而那些精美华丽的刺绣却常常被冷落,这样的情况,姚富瑛似乎早已习惯。他说,“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传统工艺美术的再次辉煌。但是现在我还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传人。现在眼睛和手劲比从前差多了,绣出的东西也不比从前了”。 
    “没人愿意学,太枯燥了。我年轻时除了在灯下绣花再没别的业余生活可以选择,而现在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们变得浮躁了,坐不住了。”尽管无奈但姚富瑛坚信只要是有好的产品,传统的、比较精美的东西,在市场上还是会有它的位置。 
    姚富瑛曾收过3个徒弟,但目前均已改行。姚富瑛只在产品销路多的时候,会请一些人来做一些绣品的简单工序以减轻工作强度,工作室的商品主要还是他一个人完成。现在北京从事京绣者甚少,和鲍淑兰同时代的京绣大师都已作古,和姚富瑛同水平的京绣工作者也已经不在了。
  花絮
    一件龙袍绣两年
    最能体现绣工的还要算原来皇帝穿的龙袍,姚富瑛介绍道,一件龙袍几乎是满绣,一个工匠要制作两年才能完成,首先9条金龙采用手搓金线绣制,海水江涯图案是最高级别的三江五水,吉祥八宝、宫廷十二章一样都不能少,更缀有珊瑚、珍珠等珍贵宝石,所以穿起来也很沉。
来源: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