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羌绣:巧手绣出“新春天”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这是羊角花,这是牡丹,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走进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羌绣坊,一位身着羌族盛装的绣娘热情地迎上来,向记者介绍起满屋子的绣品。

这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理县建起的第一家羌绣坊,主人就是这位“80后”绣娘——周育敏。

上下三层的羌绣坊里,既有传统纹饰的摆件、挂件,也有云云鞋、花围腰、头饰等羌族传统服饰,还有钥匙扣、手机链等创新绣品。这些都是周育敏带着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最近,她还四处联系设计师、生产厂家,定制了带有羌绣元素的笔记本、名片夹、电脑包等办公用品,很受市场青睐。

“我从小就爱羌绣。按我们的传统,绣不了一手好花连婆家都找不到。可真正把它当事业,还是地震以后开始的。”周育敏告诉记者。

地震前,周育敏是桃坪羌寨的一名讲解员,闲暇时拿起针线绣几幅牡丹、喜鹊,是她最大的乐趣。震后,眼见古老的羌绣艺术遭受重创,她十分难过。好在几天之后,阿坝州就启动了“妇女羌绣就业帮扶计划”,帮助那些因地震失去亲人、家园的妇女们“绣”出新生活。功底扎实且主动参与的周育敏成了理县帮扶中心的负责人,一边“充电”提高自己,一边手把手地培训绣娘们。

2010年,周育敏的羌绣坊开业了。政府不但把这栋总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小楼免费供她使用,还常为她提供信息与客源。这里成了全县羌绣的展示、销售和培训中心。

几年来,周育敏已免费培训了千余名绣娘,直接为她供货的就达200多名。“其中有几位姐妹,在地震中下肢残疾了,现在可以靠羌绣维持生活,这给了她们很大信心。”

2012年,周育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云云羌绣。虽然事业刚起步,前期投资还未完全收回,但周育敏仍觉得十分幸福:“经济上看,近两年年均盈利十万元左右,而且订单越来越多了。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人爱上羌绣。这是一个羌女的骄傲。”

和周育敏一样,汶川县映秀镇的绣娘们也走进了新生活。

在映秀东村的“汶川羌绣坊”里,43岁的王群芳正伏在绣案前,用红、绿、蓝等八色丝线仔细地绣牡丹。

“这么一朵花得十天才能绣完。最简单的是云朵,不到半小时就能绣一朵,3块多钱就到手了。”她抬起头,笑得喜悦,“真没想到,靠这从小绣着玩的手艺,现在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钱!”

王群芳的喜悦,离不开政府扎扎实实发展羌绣的举措。对于没有文字的羌族而言,羌绣是其民族文化的宝贵载体,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疏远羌绣。震后,汶川县成立了“中国汶川藏羌绣传习所”,还规划建立了以集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旨的映秀东村园区。

现在,整个阿坝州已有1.6万多名妇女接受了羌绣培训,8000多人成了合格的绣娘。借助灾后重振的旅游事业,越来越多的游客爱上了羌绣,把它带到全国,传遍各地。绣娘们用巧手绣出了美好新生活,也绣出了羌族文化的新春天。(本报记者 王斯敏 李晓东 危兆盖)

 

来源:光明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