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服装市场 > 正文
服装行业承受高库存重压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服装市场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如果把目前全国库存的服装拿出来卖,只怕三年都卖不完。”业内人士的这一评价,尽管听起来夸张,但却形象地描绘出国内服装行业目前面临高库存压力的现状。

  已经上市的李宁等运动休闲服装“大佬”和一些中小型企业都陷入了“去库存”和打折“抛货”的漩涡。专家指出,促销让利只能救急,从长远来看,加强产品创新设计、降低同质化、建立精细的库存控制流程,才能令企业“卖一挣一”而非“买一赠一”。

  库存高烧不退IPO之路难行

  库存是服装企业的通病,也是服装企业的“致命伤”。

  “要看这个行业谁能赚钱,就看谁的库存更干净。”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说,从目前来看,运动类和休闲类服装企业最为“受伤”。特别是运动服饰,由于设计和用料选择受到一定限制,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上不少国内品牌定位不清,竞争优势被不断弱化,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去库存比获得新订单更为重要和紧迫。

  李宁近日公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订货会数据,其中服装产品订单数量和订单金额同比下降均超过20%。公司坦言是为了避免对零售端产生新的存货压力,主动与经销商沟通,控制订单安排,并计划在今明两年致力于清理零售端库存。

  由于陷入高库存漩涡之中,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令市场对其经营能力表示担忧甚至质疑。近年来,国内多家服装企业争先恐后地申请IPO,但被拒之门外的不在少数,库存率已成为市场的一个关注焦点。

  今年5月,具有“男人衣柜”之称的海澜之家IPO“折翼”。记者从其招股说明书中看到,截至2011年年底存货合计38.7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6.94%,其中库存商品达到15.2亿元。而维格娜丝时装、淑女屋、舒朗服饰等IPO被否的服装企业,库存率亦是居于高位,大都超过资产的四五成。

  “库存阴霾”从何而来?

  近年来,国内许多服装企业的库存似乎一下子集中爆发,“库存阴霾”究竟从何而来?“好不容易熬过了金融海啸,却又遇到欧债危机。”服装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指出,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环境的变化,使得近两年服装企业的经营环境“风云突变”。

  一些服装企业今年的出口订单急剧下滑,大量囤货被迫转为内销,加上经济不景气、消费相对疲弱又造成了大量库存积压。

  业内人士指出,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产品库存的周转变慢,既占用了运营流动资金,又导致企业无法更新产品,而没有新品就没办法吸引到更多的顾客,业绩就会严重下滑,从而加剧资金周转困境,甚至最终致使整个经营陷入绝境。

  此外,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都采用“订货会”的供应模式,提前半年至一年生产产品,且主要依赖下游分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企业对消费形势的判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过于乐观,产品产量远远大于市场实际消化量。

  休闲、运动服装等属于大众快速消费品,一旦过季就会快速贬值。而且,服装企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无法先清理完存货再重新投入生产。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生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库存“越滚越大”。

  记者在上海的百货商场看到,森马服饰、海澜之家、李宁等品牌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促销打折活动以消化库存,有的品牌甚至连新品都在打折。

  疯狂促销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了消化库存,服装企业或疯狂打折促销,或用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清理库存,有的也通过批发渠道缓解压力。

  上海白领韩女士最近就喜欢到服装品牌的官方网站淘货。“官网上的衣服一般都会促销打折,在商店里看好的款式,我就会上官网搜搜对比一下价格,有时候网上有优惠活动,就会便宜很多。”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在疯狂打折带来短期销售高峰的背后,其边际效应却在递减,并且很容易损害品牌形象。“即便身边有鲜活的案例发生,企业依然会饮鸩止渴。”高剑锋表示,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在高库存压力下,品牌形象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如何消化库存获得资金流,从而生存下去才是首要问题。

  专家认为,前几年市场处于激进扩张期,服装品牌企业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地盘。如今市场已经开始“温和”,企业不能再靠“走量”而应该主动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用更稳健、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流程控制。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说:“从长远角度考虑,服装企业必须要降低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加强产品的设计创新,建立一套有效的库存控制体系。”

  马岗则建议,服装企业应该改变以往的固定订单模式,采用更为弹性的供应链,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尚未生产付运的订单,使得产品能够和市场需求更为匹配。同时,要向海外优秀企业学习,以设计带动销售,而非单纯的代工、销售。

来源:商报网-国际商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