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绣花基础 > 正文
不可不知的传统工艺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绣花基础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苏绣
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



 

扎染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紫砂器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传统方法烧制紫砂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
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



 

制作工艺:
用木材构成胎体,造型后在起上作得(包括涂猪血老粉或油灰,压麻糊布,经一麻五灰十八遍以后在钻桐油)等其干后着上漆3遍,在磨出亮光,制成漆胎。然后在在上面镶嵌或雕添或彩画等。



 

手法有:
雕漆:在漆胎上多层涂漆 在雕刻
剔彩: 雕刻后露出多层的漆色
金漆:在漆画上装饰金色
螺钿:在漆面镶嵌螺壳或金银,拼出各种花纹
犀皮: 在稠漆做凸起的花纹,然后用色漆交叠



 

景泰蓝
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在1200℃的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用铜红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釉,因为铜呈红色,又是在釉下,所以叫釉里红。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釉下铜红的生产。



 

皮影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皮影是民间皮影戏所用的皮制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



来源:本站原创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