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巧媳妇”绣红库区一方天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巧媳妇”绣红库区一方天

“巧媳妇”的工人在忙着做鞋
 


“巧媳妇”绣红库区一方天

“巧媳妇”董事长何芳(右一)在检查成品
 
  今年41岁的何芳,不仅和丈夫一道创办了“重庆市万州区巧媳妇民间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还带动了1000多名下岗姐妹再就业、共同致富。
  1998年,33岁的何芳离开工作了15年的单位,成为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员。她不愿闲呆在家,“下海”做美容、经营粮食批发,凭着一股子闯劲和拼劲,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使何芳满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做的绣花鞋让她找到了追求的目标。从那时起,她便毅然投入挽救三峡传统绣花鞋手艺,兴办库区特色手工艺品产业中来。
  如今,“巧媳妇”已走出国门……
  绣花鞋里寻找大商机
  何芳的母亲姜发珍是万州老县城河家沟一带的做鞋能手,提起她,附近的居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芳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隔壁大嫂大妈经常来找母亲学纳鞋底、做绣花鞋,母亲做的鞋厚实、有韧性,花色多样甚是好看,很受人们喜欢。2004年,何芳经过整整一年的市场调查,发现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中充满了不少商机,她暗暗下了决心,要把自己打小就喜欢的绣花鞋做成库区特色产业。
  绣花鞋是三峡库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体现女子心灵手巧的一门重要手艺。旧时,谁家要娶媳妇,一定会先让女方做一双绣花鞋,考验通过后才能迎进门。因此,以往每到农闲时,农村的妇女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做鞋,把自己的巧思妙想一针一线地绣在鞋上。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绣花鞋不一样,三峡库区的绣花鞋极具特色。它采用纯天然笋壳和至少30层纯棉布手工纳底,要通过28道复杂工序才能完成。这样做出的鞋,鞋底柔韧,有弹性,不易磨损,不仅仅是一件可以馈赠亲友的艺术品,还非常实用、耐穿,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会做、愿做绣花鞋的人越来越少,一项传统的手艺正逐渐走向失传的绝境。
  酷爱绣花鞋的何芳为此忧心忡忡,“要是这么精美的绣花鞋再也无人会做,那真是太可惜了!”
  绣花鞋挽救传统艺术
  2005年,何芳找到万州区妇联的徐泉主任,希望妇联能支持自己开办传统手工艺品公司,并组织万州区下岗妇女生产绣花鞋。徐主任听后非常高兴,她表示这个想法一旦实现,一方面能挽救一门濒临灭绝的三峡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将其发展成一项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大量下岗妇女重新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为政府分忧解难。
  也就在这一年,何芳把自家积攒的10万元钱全部投入绣花鞋产业,开始租厂房、买设备、进材料……新办公司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巧媳妇”。
  何芳告诉记者,目前“巧媳妇”有固定工人30多名,还有1000多名妇女在家为公司绣鞋,每周可以回收绣花鞋1000双左右。这1000多位妇女大都是移民或下岗工人,不少本属吃低保的人,这下她们放弃了低保,自强自立,靠手艺养活自己。
  魏大姐是万州五桥的移民,家里只有她和么女两人,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么女打零工赚来的四五百块钱。清贫的生活让魏大姐想到了吃低保,就在这时,何芳通过居委会找到了她,请她来公司上班,魏大姐做梦也没想到,10多岁就开始练的手艺竟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以往只为自家人做的绣花鞋竟能成为一种产业。魏大姐重拾荒废了15年的手工活。现在,她每个月可以为家里增收500多元,她告诉记者:“吃低保虽然轻松,但没有现在这样踏实,凭自己的手艺吃饭,我很满足。”
  绣花鞋绣出大世界
  何芳的绣花鞋事业并非一番风顺。“巧媳妇”公司创办最初,何芳请来做鞋的是布鞋厂的工人,鞋子做出来了却卖不出去。何芳几经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做出的鞋子与人们的审美观存在差异。此时,她仍信心十足:“我就不信传统的东西没人买,我不仅要打开全国市场,还要打开世界市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于是,她特地与万州各居委会联系,从各个社区请来做鞋经验丰富的妇女,经过多次讨论、改进后,“巧媳妇”公司的第一批鞋终于卖出去了。
  渐渐地,从全国各地来看鞋、订鞋的人越来越多,“巧媳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就在今年3月份,一位来自法国的客人拜访了何芳的公司,在参观了做工车间和成品以后,他对这种三峡库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赞不绝口,当场订购了1000多双。
  “巧媳妇” 公司的产品现已销往杭州、上海、东北三省等多个省市,以及韩国、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家。何芳说,对这种传统工艺品,人们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前景只会越来越好。特别是此类产品在国外很受欢迎,如果将国外市场打开后,“巧媳妇”的生产规模将扩大2—3倍,到时候不仅能带动更多万州区的下岗妇女,还能带动周边区县的一些下岗妇女再就业。
来源:中国三峡新闻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