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挂在面首上的圈环和坠串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头饰,多数是顶在头上、插在发上,或是固定在帽上或巾上,一般都不伤及装饰者的肉体本身。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把装饰品顶在头上或插在发上。在各种面首装饰中,人们还要把装饰品挂在自己的皮肉上。为此,就要在皮肉上穿孔。在人的面首上,最适宜穿孔的首先是耳朵,尤其是耳垂部分;其次,就要轮到鼻子、上唇和下唇了。民族调查材料表明,耳、鼻、唇穿孔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是很普遍的。



  皮肉上穿了孔,最适合于垂挂的自然是圈环,但长形的签、捧之类也颇方便。为了丰富装饰的内容,许多坠、串逐渐组成,内容杂多,又大又重。从材料上看,少数民族所用并不限于现代社会中的金银玉钻,而广泛得多,多数是就地取材,并不省力追求名贵。在这些圈、环、签、棒、坠、串的材料中,有用、铜、铁、羽、竹、木、叶、花、草、石、水晶、贝壳、玻珠、骨片、兽爪、鸟爪等,甚至有活蛇或活鱼。



  我国的耳饰出现很早,古代还流行过“儋耳”的习俗。《后汉书》卷八十六《西南夷列传》指出.“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异物志》一书对“儋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儋耳的习俗,到现在已经绝迹了。当然,穿耳仍然十分盛行。而穿鼻,也只保留在象珞巴族这样的个别民族中。大约在唐代前后,穿鼻还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间。樊绰《云南志·名类第四》就曾记述说:“穿鼻蛮部落以径尺金环穿鼻人中隔,下垂过颐,若是君长,即以丝绳系其环,使人牵起乃行。其次者以花头金钉两枚,从鼻两边穿,令透出鼻孔中。”这种情形,今天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已见不到了。



  这样一来,中国少数民族中挂在面首上的圈环和坠串基本上也就是耳圈、耳环、耳坠、耳串。其材料除少量金、玉以大量的是银、铜、锡等金属和珊瑚、松石、竹片、本片、竹簪、鲜花、玻璃、料珠、缨穗等。以戴银耳环的居多,且大部分为女性,但部分民族男性也双耳或单耳戴耳坠子。现将稍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耳饰例举于后。



  蒙古族男子左耳戴大耳环和小耳坠。



  鄂温克族男子戴耳环和耳坠子;女子戴耳环和耳坠子。其耳坠子很有特色,用银链串上珊瑚、松石、玛瑙、珠子等构成,而且一耳戴三串之多。



  藏族农区妇女戴耳挂子。耳挂子由银链和其他饰物组成,有宝石、珊瑚、玻璃珠、蜜蜡石等。



  门巴族错那地区的男子双耳戴耳饰。门巴族男子的耳饰由珠子结串而成,因此也可说是珠串。



  珞巴族是我国在现代仍戴鼻环的唯一少数民族,崩尼部落男女都穿鼻,从十一、二岁便施行,有成年礼的意味。穿鼻时在两边鼻翼上各穿一孔,孔甚大,戴上不大的金属环(一般为铁制成)以作装饰。哈巴族男子戴耳环,他们的耳环其实就是二至三个圆圈;女子耳环很大,几达肩部,除银制铜制耳环外,有的戴有竹管做成的耳环。



  布朗族妇女的耳环很有特色,两耳均戴大耳环,几乎垂于两肩。她们戴上耳环后,还要对耳环进行精心装饰,已婚妇女一般用红色或黄色的野花装饰耳环,而青年女子的耳环上坠有鲜艳夺目的丝穗,别具一格。



  怒族的耳饰颇有特色。妇女的耳饰分为竹制和铜制两种。贡山怒族妇女一般用精致的竹管穿两耳,而福贡的怒族妇女一般耳戴大铜环。大铜坏直径三寸左右,达于肩头。怒族男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左耳佩耳饰,多为一串珊瑚,显得英武华贵。



  德昂族妇女的耳柱,是一种既精致而又奇异的耳饰。德昂族的耳柱用石竹加工制作,石竹的顶端镶有金属片,并在整个柱体上裹一层薄薄的银皮,银皮上通常箍着八道马尾。银皮白色,马尾黑色,对比分明。德昂妇女戴着这样的“柱子”,别有风韵。



  独龙族和基诺族都戴竹管耳环,特点十分突出。基诺族无论男女,自小便穿耳环眼;为了防止耳环眼愈合,一般塞上竹筒或纸卷,并且不断用较粗的竹筒换掉较细的竹筒,最后使耳环眼扩得很大。基诺族认为,谁的耳环眼最大,谁就最勤劳和最勇敢,而耳环眼小的人便是懒汉和懦夫。在这巨大的耳环眼里,除戴竹制木制的耳环和塞纸卷外,相爱的男女青年还喜欢互相赠送花束,亲手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以表达恋慕的情爱。



  苗族妇女的耳环,是整个“银装”的一部分,因而用银子打造而成,多出自本民族匠人之手,工艺精细,花样各异。在历史上,苗族妇女的耳环就是大银圈,且每耳戴三四个不等,因而有“两耳戴银环如碗大”和“惟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的记载。现在,除耳坠银环外,贵州、湘西的苗族还戴苏山耳环。



  海南黎族的耳环除一部分银制外,一般人的耳环多为锡制。除妇女戴耳环外,黎族男子也有戴耳环的。黎族妇女的耳环直径约20厘米大,戴着可垂至肩上;她们每耳穿孔不少于10个。有时,她们把大耳环倒扣到头上,一个个耳环重叠起来,宛如戴着一项闪光的银冠。



  由上可知,我国少数民族的耳饰的确是十分丰富多彩并颇富特色的,有的甚至还保留着古老的乃至原始的特点,“耳穿七孔,坠以木环”。但时至今日,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些有特色的耳饰正在消失,或者甚至已经消失。有的少数民族的耳饰也已基本上采用金银珠玉制作,其造型也多通用化和现代化。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