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弓弩、长刀、筒帕和晴雨伞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弓弩、长刀、筒帕和晴雨伞,无疑地并不是装饰品,而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然而,正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不少少数民族群众经常随身携带,有时作为工具和用具,在一般情况下便作为装饰品。因此,我们在肢体装饰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视线落到这四种颇具特点的用品上。



  弓箭,是原始人类的一大发明,是狩猎生产技术的一项突破性进步,人类学家将其作为高级蒙昧社会开始的标志。弩,是一种经过改进的弓,即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的弓。我国少数民族中很多人生活在边远地区或崇山峻岭之中,多用弓箭或弩箭猎取野兽,因而弓弩箭长期以来一直是他们身上的携带物。云南的傈僳族男子出门时,都要带弓弩,右肩挂箭袋,用以防身。景颇族男子真可以说是弓不离手,随时可以打猎或自卫。怒族男子右肩挎弩弓,腋下背箭包,弩箭成为随时可用的武器,非常实用。独龙族男子也背箭包,其形制与怒族弩箭相似。以上少数民族男子,挎弓弩,背箭包,显得异常勇武剽悍。



  世界上的农业民族,几乎都经历过“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直到现在,云南的部分佤族、布朗族、拉枯族、基诺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还有“刀耕火种”的习俗。所谓“刀耕火种”,并非用刀耕地,用火播种,而是在选定的地块上把树木用刀斧砍倒,然后曝晒数月,在雨季开始之前焚烧,利用烧得的灰烬作肥料,然后用木杆或竹竿戳洞,点种玉米或早谷。三五年后地力减退,又新烧另外的地块。刀不仅是这种农耕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生产工具,而且还是山地民族的开路工具。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山高林密,气候炎热湿润,草木生长很快。经常在高山密林间行走的少数民族人民还需要用长刀开路。西双版纳的林间小道,几个月没有人走过,便往往被藤蔓和杂树封死,要用砍刀开路才能通过。同时,虫蛇猛兽,也要用砍刀对付。上山砍柴伐竹,更少不了砍刀。我国的北方,草原辽阔,牧草茂盛,是放牧和饲养牲畜的好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肉食丰富,人们也就必须备刀。内蒙、新疆一带的名菜烤羊腿,进餐时人们自己用刀割食。这样一来,我国西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总是刀不离身,有的挂在腰带或皮带上,有的佩在身体一侧,有的则扛在肩上、握在手里。各种各样的刀,成为不少少数民族男子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北东乡族的男子,平时腰带上都挂着小刀,作为实用工具,也作为一种装饰。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所系皮带上也佩有小刀。精致美观,逗人喜爱。同时,西北也有佩长刀的,保安族男子束彩色腰带,左边系着腰刀。裕固族男子腰带上也系有腰刀。这种腰刀十分起眼,使佩带者增加了英武的装饰效果。



  西藏的藏族所佩带的刀,刀鞘、刀把镶银镶铜,十分漂亮。门巴族佩带的刀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致的短刀,一种是砍刀。云南傈僳族出门时,左肩佩砍刀,右肩挂箭袋。佤族男子出门上山手持镖枪,身佩长刀。景颇族成年男子外出时,枪不离背,刀不离腰,弓不离手,不论老年、中年、青年都背长刀,平时也如此。阿昌男人也经常佩带长刀。普米族男子外出时佩刀。怒族、独龙族男子佩砍刀。西南少数民族所佩的刀,多为长刀,因而装饰效果明显。云南少数民族长刀一寸多宽,刀身约1.5尺长,端部微翘;刀把约4寸长,用木头、牛角等做成。有的民族,长刀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上山砍地用的,另一种是专供佩带用的。佩带用的长刀一般镶嵌精细,美观别致。



  我国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喜欢以刀作为装饰,所以他们也就能生产好刀。西北的保安族有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那就是造刀。他们的刀叫“保安刀”,在青海、甘肃的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保安刀制作工艺复杂,先把选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淬火,因此刀口异常锋利,刚韧相济。保安刀不仅刀体形式多样,加工精细,而且有美观的刀把。保安刀刀把用黄铜、红铜、牛角、牛骨等垒叠而成,上面刻有美丽的图案,特别是“双刀”和“双全刀”尤为精美,有“十样景”的名声。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更是全国闻名。户撒刀系居住在陇川户撤一带的阿昌族工匠所打制,相传已有六百年历史。户撒刀品种多,富有民族特色,有景颇族和傈僳族喜爱的背刀,有傣族和阿昌族喜爱的尖刀,有专门为藏族生产的十分漂亮的长刀和腰刀,此外还可分出什么黑乞刀、花钢刀等。户撤刀制炼精纯,具有锋利、坚韧、耐用的特点,素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的美誉,附近各族男子都喜欢佩带一把户撒刀,阿昌族男子更是必不可少,连结婚时男子也要身背长刀,才显出自己的丈夫气。云南除阿昌族外,白族、回族等,也都是打制刀具的能手。大理白族刀装璜美观大方,用兽皮作刀鞘,有的刀鞘分多层结构,可以放几把不同的刀。大理刀淬火好,锋利坚韧,耐用而不易断折。刀柄呈圆形,用金银丝线缠绕,还垂挂着色彩斑斓的缕穗,格外引人注目。 云南的傈僳族和景颇族可算是以弓弩和长刀为饰的典型。傈僳族的砍刀又称为长刀、挎刀、背刀,不仅能砍伐小树,而且能破大树,是一种“万能工具”。他们的弓弩制作精巧,弓背和弓柄是用坚实的岩桑树制作的;大弩弓的有效射程达到150米,一般弩弓的有放射程也达50米。傈僳族男孩从七八岁便耍刀操弩,长大后更是离不开长刀和弩,连死后也要把生前所用的长刀和弓等作为主要的随葬品悬挂于墓旁。景颇族男子刀不离腰、弓不离手,长刀和弓弩是他们劳动、狩猎、防身的工具,也是男性美的象征,标志着景颇人的勤劳和勇敢。景颇男人从年轻时起,每人必备长刀二把.一把外观简朴,作为日常工具;另一把刀柄刀鞘包银,楼花镶珠,还饰以绒球丝穗,以佩饰为目的,人称礼刀,喜庆节日和访亲赶会时佩带。



  除了弓弩、长刀等工具和武器,云南少数民族还喜欢身背 “筒帕”。所谓“筒帕”,就是挎包。用麻、棉、毛织棉制作,近年也有用灯心绒和化纤织物缝制的。筒帕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帕底两角,会有缨穗,美观大方。佤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无论男女都喜欢挎筒帕。筒帕也为他们(她们)的服饰增色不少。傣族的筒帕最为精致美观。傣族筒帕,用精心编织的傣锦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现在,筒帕已由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丝、毛和棉混纺,不但能织出各种鸟兽花卉等图案,而且还有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等美术字图案。可以说,筒帕成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装饰品。沧源佤族的筒帕也非常精美,用五彩缤纷的毛线精心编织多种图案,花纹有方格、菱形、三角等,充分体现了佤族人民淳朴豪爽、勤劳勇敢的性格。筒帕,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上山下地都随身挎着。用以盛烟草、茶叶、午饭之类。有时,筒帕还成为爱情的信物,每当佤族少女深深爱上某个小伙子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亲手编织的花筒帕送给他,以此表达姑娘的一片深情。 伞,本来不属于服饰的范围,是用来遮阳的。但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巧妙地把雨伞和阳伞与自己的服饰配合起来,取得很好的装饰效果。这样一来,晴雨伞也仿佛成为某些少数民族服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把伞作为装饰自己的工具,最成功的也许是傣族少女。尤其是近年流行开来的尼龙自动伞,色彩鲜艳,图案多样,很容易与傣族少女的浅色短衣和深色花统裙协调一致,因而深受傣族少女喜爱。年轻的小“卜少”们在赶摆或节目时,脚穿半高跟皮鞋,打着艳丽的小花伞,与身上穿着的民族服装配合在一起,异常协调,美观大方。这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是不多见的。为了使伞真正成为服饰的组成部分,每个傣族少女往往有数把不同花色的伞,每次都可根据衣裙的色彩灵活选用。 宽袍大袖的布依族女子喜欢打的是黑布伞,又别具一种情趣。布依族男女们在山坡上一群群地对歌,有的男女青年已经走到了一块。但是,要看清他(她)们的面貌十分不易,因为黑伞巧妙地遮住了他们,给了他们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此外,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妇女喜欢打深棕色的亮油伞,竹骨,纸质,半透明。尤其是新媳妇回娘家,总要打这么一把伞,别有一番风姿。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