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不可缺少的下装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其实,全身赤裸的民族在世界上是很少的,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的。更多的情况是,在某个深山老林里,在某个人迹罕至的海岛上,在某个山洞中,发现某个新的民族部落,他们上身赤裸.而下身却总要拉着一点什么东西,布片,或兽皮或树叶树皮,甚至几根藤索……、这样的记述,从最近几个世纪以来欧洲航海海家、探险家和传教士的记述里四处可以见到。直到现在,一些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也仍然会有类似的新发现。



  可见,各种各样的下装在服饰中是十分重要的,似乎不可缺少。



第一、从 遮 羞 板 和 兜 裆 布 谈 起



  贡山怒族和独龙族,都有使用遮羞板的历史。据一些民族调查材料记载。解放前,贡山怒族妇女仅以一块小木板遮掩下身。木板长约七公分,宽约五公分,上方有一小柄,边缘系上麻绳。使用时,将麻绳系于腰间,木板便恰好将阴部盖住。这块木板便是人们所说的“遮羞板”。独龙族妇女使用遮羞板的时间比怒族妇女还要长些。据云南省博物馆的调查,直到1986年,在独龙江畔偏僻一些的寨子,独龙族妇女还仅用一块小木板掩住阴部。



  比起遮羞板来,兜裆布的使用范围就更广一些。 海南省乐东县一带的黎族,有些人就只系一块遮羞布,此外全身便一丝丕挂。西藏隆子县珞巴族男子平时上身赤裸,下身系围布,不再穿裤和鞋。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云南西盟的一些山寨里,已婚佤族妇女赤裸上身,下身仅围短裙。佤族男子全身赤裸.但在裆下系一条三指宽的“麻费”掩其阳器。所谓“麻费”,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兜裆布。台湾高山族雅美人服饰比较简单,其坎肩有麻织的、藤皮编制的或椰树皮制成的,且经常赤身露体。裸体时,雅美人男子在腰部和臀部之间系一条丁字形宽带,女人喜欢在腰间围一块布,成年妇女还在胸前斜束一块方巾。



  事实上,在世界上不少地区,都有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遮羞板和兜裆布,只不过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和具体方法各不相同罢了。



  上身基本赤裸,下身也仅仅用一定的办法遮羞的民族,全部生活和居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也相当温暖。我国的黎族、高山族、佤族是这样,而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南方、老挝南部、非洲、大洋洲的某些民族更是这样。我国的珞巴族住在西藏,但他们生活的地区是西藏的“南方之地”,且海拔也比西藏其它地区低得多,因而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怒族、独龙族地区冬季也相当地冷,他们因此而披麻布,并非全裸。相反,一些生活在北温带或寒冷地带的少数民族,无论生产生活水平多么低下,却总要“穿皮着毛”,否则便不能生存。这就清楚地表明,御寒的需要,的确是服饰本生的第一位的动因。当然。第一位的动因并不是唯一的动因。尤其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御寒”的需要不用花费多少力气便可以获得名足,而人的需求又极大地丰富并扩展以后,这第一位的动因还往往被其他的动因所掩盖。因此,服饰起源理论中的御寒说以及“防止蚊虫叮咬和劳动碰伤”之类的功用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如果衣服的功用仅仅是御寒,那么在无寒可御的地方就应该是全身赤裸的,但这种情况在事实上却很少出现过。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可经看到,不论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生活如何艰难,他(她)们总还是要想方设法地“遮羞”,哪怕用木板、用树皮、用兽皮也要这样做,而且很少例外。遮羞的着眼点都是男女两性的性器官。这就说明,下装的出现,除了御寒防虫等实用功能方面的动因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我们认为,人类早期羞耻心的出现是性意识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对动物的全面摆脱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类尚未完全摆脱动物界,其婚姻形态仍处在“杂婚”、“乱交”阶段的时候,任何两个碰到一块的男女,不管他们是从来相识的陌生人,还是母子成父女,只要有欲望,就可以发生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什么羞耻心可言的。而当人产生了“人的”性意识,尤其是在社会中出现了乱伦禁忌以后,羞耻心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也就是说,在某些场合和某些人面前,人们就必须遮掩自己的性器。因此,毋用置疑,遮羞板和兜裆布的出现,从历史上看就是人的性意识觉醒的产物。以此为出发点,人类社会才产生了后来的贞操观念、男女两性对对方的单独占有观念;而当男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以后,也就出现了以男性为本位的婚姻观、贞操观。与这一切相联系,人们的下装也就更为丰富多彩,同时其中也就出现了把“遮羞”极端化、绝对化了的所谓“贞治带”和“紧身褡”。苏联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吉普赛人,过去贫穷人家的少女到了十一、二岁,就得按照习惯穿上一种编织的束腹带或用整张兽皮制作一件紧身褡,紧紧地裹住自己的下身,而且用线将它缝死;而富裕人家的切尔克西亚女子所穿的比较讲究的紧身褡,还要用一把银锁锁死。紧身搭一直要穿到结婚这天,到了新婚之夜,新郎才能用匕首将其剖开。这就把下装遮羞的目的明朗化、极端化了。 最后,我们还注意到,仅仅把服饰中的下装理解成为御寒防虫、掩蔽遮羞仍然是不全面的:一方面,某些遮羞板、兜裆布甚至围裙代用品的遮羞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靠它们其实遮不了盖;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在最需要遮蔽的地方加上某种装饰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结果与“遮羞”的初衷恰恰相反。非洲的布须曼人妇女,围一块羚羊皮做的围裙遮盖,但这一块羚羊皮的前面,反而撕成碎条,从而使阴部若隐若现;同时,围裙上却还用小珠和蛋壳做成装饰,目的是引人注目。亚马沙河西北的威土土人,妇女习惯上可以大方地裸着身体,举行宴会时一根宽腰带遮羞。但奇怪的是,她们却又在这根腰带的前面故意留下一块三角形的缺口。大洋洲中部的阿兰达人男子,系着用人发编成的腰带,腕上缠着拧纹的皮条,他们裆下挂的是一块缨穗,其目的与其说是隐蔽阴部不如说是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或者说本来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视线。事实上,挂上某种遮蔽物,无论从效果还是从动机来看,不是掩蔽而是突出,不是抑而是扬,这在社会生活中是经常碰得到的。如果联系原始人类的赤身裸体的习惯,这一点就更明显人了。一位旅行家曾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巴西穆卡拉的一家印第安人小茅屋里发现.女人们几乎没有穿任何衣裳,而这些心地纯真的妇女根本不觉得不好意思。只是其中一个人穿着一件叫作“萨依阿”的短衣,却反而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像到羞愧难当。其实,这就象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心里有事心里惊,心中无事冷冰冰”,她穿上“萨依阿”的目的也许就在于要吸引人。 以上事实无疑带来了这样的启示:服饰,尤其是下装的起源中有某种引起人们注意、显示自己的身体的某一部分的美的更深内容。由此,装饰也就获得一种内在的动力,因而一部分人就又把服饰的起源归结为装饰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总之,直到现在,遮盖板和兜档布仍在某些少数民族中存在,这是一个确凿的社会事实;这一事实,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这遮羞板和兜裆布的存在中,可以发掘出对服饰起源的多种解说,从御寒防虫到羞耻心理,又从羞耻心理到性的挑和装饰,进而窥探到人类社会心理和意识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丰富、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一事实也历史地表明,遮羞板和兜裆布是一切下装的最原始形式,如今不同民族形形色色的裙子、裤子等等,毫无例外地都是从遮羞板和兜档布发展而来的。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