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从剃光头到架高髻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发型”是面首装饰中最一般化,而且最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手段了。因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男是女,是少是老,都有头发,有头发就得采用一定的发型,而且也就必然作为面首装饰而高居于头顶。因此,发型是面首装饰中必不可少的一般化现象,应当予以足够的注意。



  说每一个人都得采用一定的发型,是把“剃光头”也作为一种发型来看待的。所谓剃光头,就是用剃刀把头发齐根剃掉,使人显得精神、清爽、干净、利索,因而是不少民族的男子十分喜爱并经常采用的一种“发型”。就是在发达国家的现代民族中,也有许多男子剃光头,甚至有“扩大流行”的势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女子也剃光头,那就是一种奇异的“发型”了。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一部分拉祜族、德昂族、瑶族妇女剃光头。云南省双江县的拉祜族已婚妇女都剃光头,并觉得剃了光头很好看。原来,拉祜族喜欢打猎,男人女人同行,为了防备在打猎过程中被动物抓住头发,于是就把头发剃得光光的。剃光头成了习惯后,她们一方面感到剃光头舒适、卫生、不防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一种民族妇女美的标志。拉祜族妇女剃光头的并不仅仅限于双江一带,勐海县巴卡囡贺开两寨的拉祜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剃光头,光头上包一块白布,再用一条手巾缠紧。云南省的德昂族,分为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三个不的支系,其中红德昂和花德昂都剃光头,然后包黑布包头,包头两端后垂。广西的土瑶妇女,过去也都剃光头。



  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少女喜欢扎许多根小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头发的生长,最多的可编辫子41条,但年长妇女反而又只扎两根大辫。维吾尔族少女的多辫(一般为单数),象征着青春少女发辫多如繁茂的树木,充满了一种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头发越多,扎的小辫越多,也就越美。辫多为美的观念使维吾尔族少女十分珍爱并精心保养自己的头发,有的妇女的发辫可以长达脚后跟。与维吾尔族相似,柯尔克孜族未婚姑娘也扎许多根辫子,多用绣花布条绑扎;婚后则扎两根辫子,辫稍系扁圆形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由珠子制成的链子将两条发瓣连接在一起。



  满族妇女的发式多种多样,但一般旗人女子以梳“两把头”发式为最常见。“两把头”,又称如意头,将两边的头发招到顶心,然后又从中央分开,头两边各结一个髻。脑后头发还绾起,呈燕尾形,称燕尾式,俗称“燕人头”。燕尾式发型紧贴在脖后,穿上高领旗袍,看上去潇洒大方,体态风雅别致。



  福建畲族妇女发型多种多样,都十分奇异而漂亮。福鼎畲族妇女出嫁时,把头发纽成一束,高高地堆在头顶,结成髻,冠以尖形布帽,形似半截牛角。凤凰山一带畲族,流行孔雀冠状发型,又叫“凤凰妆”。把头发在前须纽成束,用彩色毛线扎住,然后高高地往后弯,呈弧形,就象孔雀冠。扎发毛线,因年龄不同而采用不同颜色,年轻妇女多用红色,年长妇女多用蓝色。凤凰妆发型华贵高雅,意态大方,意指凤凰山是祖先发源地,应永志不忘。



  瑶族妇女的发型多种式样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奇异而复杂的发型要使用不同的支架。支架一般用竹、木制成,但也有用银的。云南文山地区的顶板瑶和蓝靛瑶就都用支架固定发型.



  《马关县志·风俗志》载:“顶板瑶面发左右分,由后上束于顶,顶长六寸宽三寸之木板一块,中扎红绳,上盖花帕,前后垂细珠,与古之冕旒相似。……蓝靛瑶……发结细辫,绕于顶,围以五色细珠,串集竹片为圆板,迳五六寸,盖于发上,覆花帕,缀以白线缕缕飘扬。”顶板瑶顶木板,蓝靛璃顶支架,再把头发扎在木板和支架上,然后用顶布绷在上面,形成美观而奇异的发型。



  苗族妇女的发型,随支系的不同而不同。多数苗族妇女绾高髻,云南中部的苗族妇女都保留尖状“犀角”发型。昆明附近安宁、易门一带的苗族妇女,用一根长达15厘米的圆锥体为芯,锥体多用竹、木制成,置于额上头顶,然后用头发在椎体上紧紧缠绕,再用红色丝线、头绳固定。头发呈尖锥形,如犀角立于头顶,直指前上方。由于保留着这样的发型,故该支系的苗族被称为“独角苗”。



  云南省红河地区边陲的高山密林里,生活着一种直到现在仍未确定族称的“芒人”。芒人妇女的发型也十分奇特。她们把全部头发在头顶上扎住,用丝线或毛线往上扎实约一寸,然后把长发的剩余部分在顶上结成圆球状。这样,芒人妇女就象悬空顶着一个个直径约15厘米的黑色圆球。



  西北的土族,过去妇女十分讲究发型和饰物,式样复杂,各地的佩戴也不一样,有所谓“干粮头”、“三叉头”、“簸簸头”等七、八种之多,据说是从古代就传下来的。现在,一般的土族妇女梳发辫,未婚梳三根,已婚则梳双辫,末稍相连,以珊瑚、松石之类装饰。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型中,比较惹人注目的还有广西京族三岛上京族妇女的“砧板髻”。直到现在,少数京族老年妇女还保留给“砧板髻”的习惯。所谓“砧板髻”,是把头发从正中平分开,两边留着“落水”,结辫于后,用黑布条或黑丝条缠着,再盘绕在头顶一圈。这样的发型,坚实、紧凑,发辫留住的头顶,就象“砧板”,故曰“砧板髻”。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发型,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讲究,也比较复杂的妇女发型。毫无疑问,这些发型都是很美的,并且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各自的民族传统和特色。其实,一些较为简单的发型,同样反映了强烈的审美追求和民族情趣。西双版纳的傣族少女,把头发梳理后松松地盘在后脑勺上,成为一个发髻,上面斜插一把色彩鲜艳的牙骨梳或塑料梳,在发髻周围点缀几朵鲜花或塑料花,显得十分随便而雅致。大理白族妇女编独辫盘于顶,用红头绳间杂盘绕,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少女长发的美,而发辫下压着的花头巾,以及侧边下垂的洁白缨穗,又是这样潇洒自如地渲染着白族少女发型的特有风韵。



  上面所讲,几乎都是女子发型。人们对男子发型的看法似乎与对女子发型的看法完全相反。前边我们把女子剃光头,当作一种奇异的发型看待。反之,一旦男子梳长辫,同样也就可以作为特殊发型看待了。而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的确就有一些民族的男子梳长辫。比如,满族男子梳长辫,就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把头顶前半部剃光,头顶后半部留发,编长辫于脑后。蒙古族的男子也多留长发,梳成辫子,辫子用红绿色线绳扎着,彩色穗子垂在背后,或者盘于头顶。西南地区的傈僳族男子,长期来也喜欢蓄发,编成长辫缠于脑后,古风犹存.



  某些少数民族的男子发型,还明显地保留着原始崇拜的意味。这样的发型,也就显得格外神圣,不准胡乱改动,也不准别人触摸甚至观看。基诺族男子流行的“三撮毛”发型,就是基诺族祖先崇拜或鬼魂崇拜的象征。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也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其实,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也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为蓄一摄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天菩萨”在彝族男子看来是非常神圣的。据云南省宁蒗小凉山彝族习惯法,如果曲诺、阿加和呷西等级的人触犯了黑彝的“天菩萨”,要罚马一匹、猪羊一对、酒十斤,并向被触犯者赔礼。曲诺(百姓)所属娃子触摸了曲诺的“天菩萨”,赔礼银五两,猪羊各一只,酒一罐。由此可见,作为“男魂”的象征,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是多么神圣不可侵犯!



  总之,发型是少数民族面首装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审美功用外,其社会文化内容和其他方面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复杂而深刻的。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