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也谈文人穿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屈原大概是史上最喜好打扮的男人,“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从江旁走来,风吹着仙袂飘举,极为夸张的衣服上还披香草鲜花,气宇非凡,他的服装构成的浪漫瑰丽,和他的为人与为文一样,充满了理想化的激情。

  潘岳写《秋兴赋》,说到晋朝士大夫的生活情景:“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士大夫们穿著上等的罗绸绉纱,袖口是特大加宽号,这种衣服一度非常流行,文人们也未能免俗,特立独行者如魏晋名士也是这种大袖宽衫的追随者,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和当时名士服用“五石散”有关,这种药吃下后产生巨大的内热,必须穿宽大的衣衫方能散热。

  到了现代,文人们对穿衣更是讲究了,比如邵洵美先生,他就非常讲究衣着,三十年代的邵府钟鸣鼎食,有客来,邵先生常常轻裘缓带相迎。他穿衣的品位,折射出他典型的末代贵族气质。有人说邵先生趣味宽泛,一辈子都很会花钱,又乐善好施,可惜不擅生产。但是邵先生晚景再凄凉,他也从未在服装上马虎过自己。

  同时代的张爱玲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服饰爱好者。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说是为了自己的书能印制得精细,她多次穿著自己设计的新衣跑印刷厂,使得印刷工人停下手中工作,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张爱玲还向一女工传授穿衣秘道:“要想让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女工吓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寿衣一样了吗?”张说:“那有什么关系,别致就行!”

  “五四”一代的作家,虽然在思想上相当“西化”,但说到西装却是大多摇头。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中,就专门说到西装的坏处:“脖子、腰、脚全上了镣铐,行动感到拘束,哪有我们的服装合理,西洋就是这件事情欠通。”

  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对西装更是深恶痛绝,他将穿西装者分为以下几类:(一)“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二)“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国外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字,盯女人者,亦必西装。”(三)“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一类”(四)“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等”(五)“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大师父等”。

  现在从政界要员到街头烤红薯的小贩都穿西装,可以说是满世界西装泛滥,仿佛是个男人必有西装,如果林语堂活到现在,不知他会不会气得更厉害。

  当然,现在也有不喜欢一本正经穿西装的文人。

  余华就是一位,炎夏总是一件黑色圆领T恤,一条休闲军裤;春秋则是一件普通的茄克。衣是无言的文化。这种随意而平淡的穿衣特征,非常吻合他作品中流露出“平民沧桑意识”。

  芸芸众生,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我这里说的只是文人穿衣。

  与余华对照,我想到另一位美女作家,穿著时装四处签名售书,据说每签完几本书就要到屏风后面换一套衣服,并且鼓励读者参与帮她拉起裙子上的拉链……

  莎士比亚说:“衣裳常常显示人品。”诚哉斯言!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