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一百年后研究苗族服饰要到国外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这是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的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秀武为此指出,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专家呼吁,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将走向毁灭。 
苗族服饰流失触目惊心 

  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的服饰,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堪称苗族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嗅觉敏锐的商人、文人看到了黔东南苗族服饰这块“富矿”的商业价值,采取“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手法对这块“富矿进行无序开发,造成了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严重流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秀武曾在与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交流时,了解到这家法国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这位博物馆馆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 

  据了解,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一套极具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至今月亮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百鸟衣”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不采取措施,这套祭祀服流失出去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损失。 

  雷秀武指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流失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不采取措施,将来研究苗族服饰文化要到外国去,绝非危言耸听。 
  传世彝文典籍毁损严重 

  彝文典籍卷帙浩繁,涉及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实用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由于在历史上,彝族没有形成过较大范围的统一的地方政权,也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宗教社团,致使彝文典籍散失和残损现象极其严重。 

  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天元认为,彝文是连续使用时间超过千年并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这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中具有唯一性。它所记载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生物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无所不包。由于彝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东南亚地区各国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彝族在使用彝文,历史上彝族各土司曾对东南亚各国产生过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至今尚有残存,所以,当代的许多跨境纠纷在处理时就可以从彝文典籍中找到可凭的文本资料。 

  而传世彝文典籍绝大多数均为手稿或转抄本,因此,存世的彝文典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这份典籍在地球上消失。 


  民间交易“水书”暗流涌动 

  “水书”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开发工作近年来方兴未艾,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水族地区──黔南荔波、三都等地民间交易“水书”现象日趋严重。 

  有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说,现实社会中,“水书”交易在民间暗流涌动,“水书”交易按照市场规律运转,给政府有关部门对“水书”的抢救保护和征集造成被动。 

  潘朝霖分析说,“水书”出现严重流失现象,原因有四:一是法律法规缺失,缺乏健全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征集经费,征集的价格难以和小商贩竞争,持书者受利益驱动就高弃低;三是持书者对政府部门征集“水书”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四是水族地区之外对“水书”收藏或倒卖的需求量增大。 

  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吴大华认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首先应当尽快出台一部权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依法推行文化遗产保护。这既是国际已有的范例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据了解,在2003年之前,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将一件年代久远的服饰作为旅游工艺品,通过正常渠道带出境外,政府对民族服饰的流失无法进行监管。一些专家对此心痛不已,认为好多流入国外的民族工艺品不仅是简单的旅游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