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行时尚 > 时尚服饰 > 正文
服装贩西湖夜市一晚赚一万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流行时尚-时尚服饰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上世纪70年代服装属于“灰色天空”,80年代属于“晨曦微露”,90年代属于“缤纷时代”,而21世纪属于“乱花迷眼”……昨日,广州市越秀区举行了广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服装展,蓝布工装、喇叭裤、超短裙、吊带裙……令人仿佛穿梭时空隧道,也见证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广州服装已日渐与世界同步。

  西湖夜市:

  全国首个夜市以服装闻名

  据介绍,广州服装行业市场最早兴起于观绿路、高第街一带,后来发展到西湖夜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色彩单调、着装单一的年代,广州人也跟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喜欢穿蓝色、灰色的工装,服装色调以灰色调为主。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改革开放而变化,而留在老广州记忆中的西湖夜市就是这样兴旺起来的。个体户陈阿姨笑着说,“那时家中只要有多余衣服,就能在西湖夜市叫卖”。

  “西湖夜市最爱卖喇叭裤、牛仔裤”,李家杰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回城知青,1983年,26岁的他几千元起家,当起个体户,卖过布、毛线和服装。1984年5月,为了重新安置区内二级马路边被扩建拆除的商铺个体户,广州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夜市——被誉为“南国明珠”的西湖灯光夜市,李家杰在夜市里卖起了服装,在西湖路上一做就是20多年。

  “那时国庆节放两天假,有时碰上周日能休息三天,一家老小就会逛街购物,因此,每逢‘十一’生意最旺。”李家杰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人的夜生活并不丰富,北京路的国营大商店最晚也不过开到晚上9时半,而灯光夜市从晚上7时开到10时半,“抢赚了一个小时的钱”,再加上个体户卖的都是从港澳传过来的最新式喇叭裤、牛仔裤等时髦服装,因而吸引了不少爱玩贪靓的市民。

  八十年代:

  西湖路旺过北京路

  改革开放初期,人的观念不断转变,对服装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西湖夜市起初只有二三百个摊位,每天入夜开市前用竹竿沿着马路两边搭建而成,每档都悬挂着一盏电灯。后来,“档龙”迅速延伸,从“一”字形到“7”字形到“十”字形,高峰期有1000多档,把西湖路和教育路挤得满满的。

  国庆之夜,满街都是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批发商,人流如鲫。为了应付客人,不少“老广”摊主的普通话就是那时候开始学的。“那个时候国庆节晚上人流最多的不是北京路,而是西湖路,”李家杰说,“最旺的时候每晚有三四万客人,一晚赚上一万或几千元是常有的事。”

  为了应对客流,李家杰一般大节日如国庆节前就要到深圳、珠海、石岐取海外新潮的服装“备货”。晚上6时到大沙头坐船,第二天早上4时在石岐上岸,天冷时在街头缩着头等天亮后马上去服装店取货,取到服装后马上坐船回来,到广州也快下午5时,又马上赶到西湖夜市开档,根本顾不上当天是自己的生日。只能在收工后,和一帮朋友去大排档吃夜宵算作庆祝。

  九十年代:

  女性遮掩穿超短裙

  “以前穿超短裙需要很大勇气”,40岁的邱女士说,“记得1988年,我去西湖夜市买了一条超短裙,一个月不敢穿上街,生怕家人骂。后来,我终于大胆穿一次,结果街上的人不断指指点点,怪不自在的。”

  如果说市民接受女性穿超短裙花了七八年,那么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吊带裙,从流入到盛行只花了两三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大学生还在讨论是否要穿吊带裙,现在大学生则是想穿就穿。

  未来:

  规划国际服装时尚商都

  据介绍,广州服装商圈也向流花一带服装转移,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的服装批发贸易集散地。商户2万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每天从该地区发往各地的服装平均达50多吨,年交易额逾百亿元以上。

  近日,越秀区政府发布的《2008中国流花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据《白皮书》透露,越秀区将从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提升服装产业业态和提升产业区域品牌等多角度引导提升“流花服装”的品牌影响力,近期,拟启动“广州229国际服装设计创意园”项目,力争用10余年的时间,将流花服装商圈规划建设成为“国际服装时尚商都”。
来源:广州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