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苏绣湘绣:衰于守旧 兴于创新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同居中国“四大名绣”之列的苏绣和湘绣,如今一花开两处,境遇殊不同。
   
  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龙头的苏绣产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的“名片”;而曾经独领风骚的湘绣,却被称为长不大的“小老树”,甚至有人发出了“湘绣老矣,尚能卖否”的诘问。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湘绣大军中的有识之士如今正在将力挽颓势的复兴计划付诸行动。

危机曾是共同的

  历史上的苏绣与湘绣,各具特色,各擅胜场;即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两者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也大体相近,而且湘绣还略好一点。
   
  全盛时期的湘绣,号称“湘绣甲天下”。还在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可达80万银圆,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可达500万美元。
   
  苏绣的历史地位固然也很高,但是,且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十几年前对苏绣的印象:“那花了大工夫绣出的杨柳桃花、牡丹蝴蝶、老虎孔雀等等,虽丝光鲜亮,但造型很庸俗,近乎丑,而且千篇一律,陈陈相因,引不起美感。”据了解,1985年以前,苏绣的龙头老大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品销售额多年徘徊在100万元左右,明显不如当时的湘绣研究所。
   
  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带来了一次大冲击,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传统工艺都遇到了同样的危机:传统的表现方式、处理方法已经使人厌倦。同时,市场的开放也打乱了“全民所有制”刺绣单位的天下一统。
   
  1990年前后,长沙城内城外,四处是从事湘绣的人们。被称为“橡皮狮虎”的粗制滥造的湘绣作品充斥市场,并以低廉的价格对以湘绣研究所为代表的精品湘绣形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湘绣研究所的设计、刺绣人员成为新兴的个体、私营企业高价拉拢的首要对象,人心不稳,一些花费研究人员数十月心血的设计稿刚出草稿,就已流到民间;待到定稿后正在绣制时,“李鬼”们已经大举占领市场。最严重时,可以看到研究所所有的职工都守在单位大门口,把慕名而来的游客直接“劫”到自己或亲属开的厂子里。
   
  或许是由于地域的差异,苏绣几乎是早于湘绣10年就遭遇了这场“阻击战”。仿佛是一夜之间,苏州农村涌现出“10万绣娘”,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小猫》、《金鱼》被大量克隆,苏绣研究所的老式产品已没有多少市场优势可言。

两种思路 两条出路

  就在同样的危机面前,苏绣与湘绣选择了不同的应对之策。
   
  为了与千家万户的小作坊式生产者竞争,湘绣研究所提出了“湘绣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找到出路”的思路,“以绣代画”、“画绣结合”一时间成为了湘绣的发展方向。为扩大产量,大量缩短工时、简化工序的做法被广泛采用,甚至绣一朵荷花只绣一点荷花尖尖。
   
  此时,早期湘绣“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被再次提起,湘绣研究所开始将刺绣工艺广泛应用于旅游用品、服饰、床上用品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四十多岁的设计和刺绣专业人员先后离开岗位,湘绣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基本停滞。这同时也意味着湘绣研究的基本停滞。
   
  此后,湘绣研究所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建起了湘绣博物馆,并拥有了包括一幢酒店在内的房产,但由于房地产和物业开发陷入经济纠纷,原指望作为贴补的第三产业最后反倒将湘绣研究所拖入了泥潭。到2001年底,湘绣研究所欠外债四五百万元,职工只能发60%的工资,其上级主管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说:“前些年湘绣研究所一年的销售也就是三四百万元,而光给职工发工资就需要800万。”
   
  在湘绣研究所降格求生存之时,苏绣所却穷则思变,走上了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苏绣创新的代表人物、苏绣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美芳坚持认为,研究所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只有发挥优势,不断提升绣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才能在市场上找到出路。

  1985年3月,张美芳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偶然来到著名画家袁运甫家中,向他讲述了自己对苏绣艺术改革的看法,引起了袁运甫的极大兴趣。袁运甫把自己的作品《泼墨荷花》交给张美芳,请她用苏绣加以表现。
   
  张美芳和同事们发现,《泼墨荷花》有丰富的层次和朦胧的意境,如果用传统绣法密密麻麻绣满整幅画面,势必会给人丝光晃眼、主次不分的感觉。她们最后决定,主体部分的荷花花瓣、花杆用细密均匀的平绣,以突出其光洁;花蕊用小圆圈状的打籽针、松子针,表现其立体感;而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荷叶和背景中的流水,则用长短不一、方向交叉的乱针绣,不让丝光跑出来,以免喧宾夺主。同时,还特别注意深浅色彩的自然过渡。这样一来,画面主体突出,虚实结合,逼似原画意境,又有刺绣工艺的独特魅力。作品完成后,袁运甫大加赞赏,认为绣作比原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张美芳回忆说,《泼墨荷花》所用的针法都是苏绣早就有的,只是各种针法的使用与传统苏绣大不相同。从此以后,苏绣研究所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接到一件作品先问“是否适合苏绣表现”转变为“调动苏绣一切手段去表现原作”,“如果苏绣现有表现手段不够,就创造新的手段”。
   
  循着这一思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苏绣研究所每年销售额增长迅猛,尽管拒绝透露具体数字,但“在全国同行业中是遥遥领先的”,张美芳自豪地说。

苏绣,用艺术征服市场

  正是在“锐意创新”的道路上,苏绣不断扩充表现内容,开发表现形式,并最终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而谈及苏绣在市场上的风采,不能不提到苏州新区镇湖街道。
   
  镇湖原是太湖边一个2万多人的小镇,十几年来坚持发展苏绣产业,已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刺绣)之乡。该街道已有一半人口从事苏绣行业,“家家有棚架,处处见绣娘”,去年刺绣产品销售总额已达3.48亿元,占全街道GDP的65%以上。全街道人均收入中有4200元以上来自刺绣收入。
   
  走在镇湖1670米的绣品街上,但见320多家绣品店密密排列,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潢包装等为刺绣配套的专业商店多达40余家。
   
  卢福英、姚惠芬等几位镇湖昔日的农家绣女,如今大大方方地打出了“苏绣艺术工作室”的招牌,因为她们绣制的作品已达到或接近苏州刺绣研究所专家的水平,她们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送给世界名人,在市场上,她们有的作品已卖到上万元;200余位获得高、中级职称的镇湖绣娘,以其日益精美的绣作,把镇湖的美名传递到全国各地,并进而扩大到东南亚、日本、台湾、美国和欧洲。在去年的多次国家级专业展览上,镇湖绣品获得了20多项金奖。
   
  镇湖刺绣协会会长张锦峰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镇湖的绣品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但质量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刺绣将为镇湖人民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有艺术就有市场。”对于镇湖的崛起,张美芳十分强调地告诉记者。1986年,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罗伯特·柯秋慕经中山大学介绍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目的是寻找摄影艺术与苏绣艺术的结合点。双方合作的第一幅作品是罗伯特的《雪松》。为了表现照片中天空阴霾的效果,苏绣研究所打破常规,用超薄缂丝代替白绢作底布,同时运用传统的打籽针、松子针,表现雪花的质感,使得背景若隐若现,给人奇特的神秘感觉。看了用苏绣艺术表现的《雪松》后,罗伯特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
   
  张美芳说:“我感到,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那么费尽心血,罗伯特也会认为很好,然而我们每次做出来的绣品都超过了罗伯特的预期,我们就从精神上征服了他!刺绣是一种很微观的东西,但我们仍然能够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十几年来,罗伯特深深为苏绣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从《雪松》到《晨曦红枫》、《野地红叶》,双方前后合作的作品已有好几十幅,罗伯特从不还价,并为苏绣在美国摄影界找到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现在,苏绣研究所的作品一幅卖上10万元的已不鲜见,而张美芳最担心的不是没有好买主,而是自己拿不出好作品。
   
  为使创新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动,张美芳十分注重绣工培训。研究所经常邀请专家讲授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等课程,提高大家艺术理解力和感悟力。比如,张美芳总觉得过去绣品中的仙鹤灵性不足,她从报上得知辽宁有一位画鹤的著名画家杨德衡,常常观察鹤的起飞、栖息、舞蹈的动态,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就写信请杨德衡来研究所,为工作人员讲解鹤的各种动态、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她们创作出《伴侣》、《舞恋》等表现仙鹤的佳作,拓展了苏绣的题材范围。
   
  但张美芳也坦承,由于前些年把主要心思用在创新和提高质量上,苏绣研究所在市场营销方面动的脑筋还不够多。现在,所里人少活多,很多想做的作品都没有人手来做,这也妨碍了多出精品,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苏绣研究所的潜力还很大。

湘绣,在逆境中挣扎

  2001年,周策在危难之际出任湘绣研究所所长。上任伊始,他就有一个在湖南省内引起轰动的举动:将湘绣研究所历年库存的残次品集中销毁,总价值约135万元。这对曾经拥有辉煌过去、如今年销售不过数百万元的湘绣研究所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周策很清楚,对湘绣而言,除了生于忧患,别无他路。
   
  周策下大气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确立湘绣的主业地位,苦练内功抓精品。他召回了提前退休的工艺设计和刺绣“老人”,恢复了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办法,抓紧保存传统技法,并培训人才;鼓励在职人员进一步专业深造;打破论资排辈,对优秀人才实行所内低职高聘;组织创作人员走出去,到名山大川中去写生;建立所外培训基地,培养熟练绣工等。
   
  凭借湘绣行业无法匹敌的雄厚技术力量,湘绣研究所走出了一条“大制作、大气魄、高水准”的精品生产之路。今年2月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特别绣制的单面绣《张家界》高2.3米,宽4.9米;双面绣《岳阳楼》,背面是毛泽东诗词手迹《沁园春·长沙》,高2.05米,宽4.25米,分别创下湘绣单双面绣尺幅之最。
   
  周策介绍,近3年,湘绣研究所的湘绣销售以每年25%至35%的速度增长,去年实现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今年更有望达到1300万元左右,而职工收入也是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或者,这可以看作是对周策那份勇气与决心的回报。
   
  与湘绣研究所一样,长沙沙坪金球湘绣公司也定位于中高档精品路线。这家中国湘绣之乡的领军者,近年的几个动作令业内侧目:全面推行贯彻ISO9001标准,为湘绣界首家;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则是中国刺绣行业第一家。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61岁的公司董事长艾玉奇笃信,在这个以品牌立身的年代,要壮大湘绣首先要有品牌意识,要与国际化标准接轨。这种觉悟得到的回报是:金球85%的产品是“别人开着车到厂里直接订走的”。艾玉奇告诉记者,这几年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不只是我这一家,这一条街十几家都是这样。”据艾玉奇介绍,该公司去年金球销售额达到700万元,而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
   
  2003年8月9日,星沙湘绣城的破土动工,被称为是对发展湘绣产业传统思路的一种颠覆。按照规划,湘绣城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人民币3.8亿元,市场定位是日用湘绣,以及吸纳发展日用湘绣所需的一切要素进“城”。除此以外,不仅是湘绣,人们还将看到苏绣、蜀绣、粤绣等各大绣种的精品展示和现场演示;同时湖南的布艺雕刻、陶瓷工艺、织锦蜡染工艺品也将被请进“城”。
   
  来自台湾的星沙湘绣城副董事长何国庆说:“有人认为湘绣绣在日用品上就是平庸,但试问精品几人识?湘绣是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但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湘绣,让这种传统工艺慢慢被现代年轻人接受,进而让外国人接受,让他们去了解湘绣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文化。”
   
  据何国庆介绍,2005年10月底湘绣城全部建成后,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这将使日用湘绣的普及成为可能。“届时,我们不但要把湘绣市场做大,把湘绣产业壮大,还要让大家都知道湘绣是什么,四大名绣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