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洛县彝族刺绣行家撒洛嫫
一位彝族妇女依靠彝族刺绣绣出两栋楼房和城中的一套住房、一个门面,成为彝族妇女中勤劳致富的典范,她就是甘洛县新市坝镇阿甲依村的撒洛嫫。
撒洛嫫出生在彝族聚居的阿尔乡乃乌村,她自小就喜欢刺绣。由于家庭贫困,10岁才上小学,家里买不起书包,母亲就找来碎布块手工缝制书包。她羡慕同学有漂亮的书包,自己的书包疤痕累累,简直没法与同学的书包相比较,爱美的撒洛嫫,为了掩盖布块拼接把书包变漂亮,她向母亲要来针线,尝试着在书包上绣花草图案盖住布块拼接痕迹。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刺绣,年仅10岁的撒洛嫫,每天放学回家就模仿大人绣花的做法一针一线地绣;由于年纪小,她用针的方法不当,她把书包绣漂亮的同时,手上也“绣”出了花纹。她把书包背到学校就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同学看到她背出的书包都喜欢,有的喜欢摸摸她的书包,有的还帮她背书包。第一次刺绣是将书包变美,这一次成功为她日后致力于彝族刺绣发展铺垫了基础。
小学读书期间,她的衣服裤子破了,她不要妈妈缝补,以绣花绣草的形式打补丁,看上去没有补丁的痕迹。小学毕业时,已经15岁的撒洛嫫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不好意思继续读中学,就在家务农。由于自小就喜绣花,同伴经常和她在一起探讨怎样配色、如何绣才漂亮,经过她指点之后绣出来的头帕和服饰比其他人的漂亮。这样,越来越多姑娘找她切磋彝族刺绣,她慢慢成了乡里刺绣的权威,她也以善绣出名。
1982年,县二轻局缝纫社招聘五位刺绣人员,她被招录做民族服饰刺绣,心灵手巧的撒洛嫫非常细心,做完刺绣任务,就帮助裁剪师傅递布、铺展布,晚上就捡起废弃的小布块模仿裁剪师傅学起裁剪来,第二天又仔细观察自己裁剪不到位的地方,再次裁剪,就这样反复实践。裁剪师傅用特殊粉笔划线,她没有特殊粉笔,就凭记忆和感觉裁剪小布块。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实践之后,心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裁剪样式与裁剪师的裁剪相对比,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她把小布块裁剪得象模样了,就找来报纸裁剪衣服样片,最后是把自己的二十多元工资用一半买布,尝试着给自己裁剪衣服,裁剪的第一件绣花褂太宽大,她又进行细心修剪,最后裁剪出合身的绣花褂,这件绣花褂缝制好,并在褂褂上绣出最美的图案,这件绣花褂是她第一次裁剪成功,她对这件绣花褂就分外珍惜,只有重大节日才穿出来。
1983年,她离开缝纫社后,她已经善绣会裁剪,然而知道她会裁剪的人不多,她就主动帮助父母兄长和特别亲近的同伴裁剪和绣花边。彝族妇女会裁剪的人特别少,裁剪技术好的更难找。这样,请她帮裁剪的人就逐渐多起来,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刺绣和裁剪技术,裁剪技术超过县城的许多老裁剪师。
撒洛嫫心灵手巧善刺绣,人也长得漂亮,受到村里村外的小伙特别青睐,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挑选阿甲依村木乃尔布。她来到阿甲依村,土墙内四壁空空,一张床和几把锄头是仅有的资产。在阿甲依村这个新家,她与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憩,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劳作之余她依然钟情于自己热爱的刺绣,经常帮助村内村外的姑娘裁剪和刺绣衣服,许多人是请她帮一次又一次,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姐妹意识到:不给她适当报酬也不好意识再请她帮忙了。她再三推辞都无法拒绝姐妹们的一翻心意,也只得收下姐妹们送来的黄豆、核桃之类的物质,象征性地表示收取报酬,也添补了家用。
在帮助姐妹们过程中,她意识到刺绣是摆脱贫穷的一条好路子,何不到县城开一家彝族刺绣小店,她这样想就这样做,她与丈夫商议后,在县城开起彝族刺绣服饰店,店内所有服装都是她亲手缝制和绣的装饰花纹。1988年,一般工薪阶层的人月工资才30—60元,撒洛嫫卖自己做的彝族服饰月收入却在200—300元,她也特别吃苦,白天既要销售又要加工,晚上经常加工到一两点,撒洛嫫做的彝族服饰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她的设计思路不断创新。她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设计素材来源于彝族群众生活的周围,贴近彝族群众的生活,又不落俗套,巧妙地把现实生活感受融入其中。每一种新的设计图样从她的店里出来,就形成特有的风格,流行于甘洛县东南部片区,也受到马边县、越西县、西昌市经销商青睐。
撒洛嫫精湛的刺绣手工艺术受到彝区群众羡慕,美妙绝伦的手工产品也供不应求。她实在忙不过来了,就雇佣一批农村闲散劳动力,根据她们各自的特长安排相应的工种。这些农村妇女在撒洛嫫组织下分工合作,有的绣袖口花纹;有的绣领口花纹;有的绣腰身花纹;有的绣头帕花纹;有的绣裙子花纹;有的绣褂褂上的花纹;有的绣褂包花纹;最后由自己对每道工序进行清理,直到满意才把服饰交出去。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效率高,她在两天之内就能把衣服交给定做的顾客,既满足了顾客的需要也给农村妇女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在彝族刺绣上创新腾出了时间,使自己的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不落伍,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就因为这样,撒洛嫫生产出的彝族刺绣不仅仅是在甘洛县和临近的马边县、越西县有市场,连外国客人也慕名到西昌市通过中间商买走她的手工刺绣品。她忙着为定做者裁剪衣服安排加工,还要对加工的服饰做最后的清理,想要她亲手绣的服饰还真不容易。
阿衣吉使为了给师范校读书的女儿做一套特别理想的彝族衣服,等了撒洛嫫一年都没有等到,就亲自守她6天,终于满足了女儿的心愿。县城机关的许多妇女为子女定做衣服,要她亲手绣的彝族衣服,有些是排到了两年后。记者对这种怪异现象深感诧异,阿衣吉使告诉记者,有的是专门做来节日穿,有的是给女儿做的嫁衣,对刺绣要求当然要求高,再贵也要做,时间再长也要等。彝族刺绣给了她创新的思维,也给了她发展的机遇;彝族刺绣因她而发展,她也因彝族刺绣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彝族刺绣上摸索与创新了近二十载的撒洛嫫,在丈夫的支持下,如今拥有了两栋楼房和城中的一套住房、一个门面,还拥有一大批欣赏她的刺绣品的顾客。目前,她以彝族刺绣为发展主体,附带销售布匹,月收入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