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哈萨克族“柯赛绣”在保护中传承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前言:刺绣是哈萨克族妇女十分喜爱的一门艺术,“柯赛绣”作为哈萨克族刺绣的一枝奇葩正在从民间走向市场的大舞台,许多刺绣品已经走出国门,成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品。

天山网讯(记者紫燕摄影报道)前不久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尼勒克县“柯赛绣”,是该县妇女以哈萨克族装饰图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刺绣技艺。改革开放30年来,为保护和拯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尼勒克县不断强化农牧民群众和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对“柯赛绣”进行发掘整理,大胆创新,不仅使这项古老的哈萨克族刺绣技艺重现光辉,还开拓出了海外市场,使得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了有效保护。

图为:“柯赛绣”大赛现场。

“柯赛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刺绣技艺,由于其刺绣制作技术独具特色,图案层次分明,光彩夺目,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柯赛绣”绣法源于一位美丽而充满智慧的哈萨克族女性——柯赛·阿娜。她出生于13世纪中期,不仅心灵手巧,在部落中也有极高威望,是部落首领、巾帼英雄。

柯赛·阿娜有四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一心,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毡帽四个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她发明、设计的多种绣法和图案,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鉴于她对部落的卓越贡献,其部落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她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步步更新,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柯赛绣”包括十字绣、钩绣、平针绣、珠子绣、贴花绣、镂空绣、钩针等七种绣法。“柯赛绣”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一般绣在白布、平绒、金丝绒、条绒、毡子上。绣品主要用于男女老幼服装、花帽、家居饰品、各类小纪念品等,也可用于哈萨克族毡房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手工业不断发展,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原有的民族刺绣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如今,哈萨克传统民族“柯赛绣”的部分样式也被其他民族吸收采用,其独有的特色展现着哈萨克族的风采。

据尼勒克县妇联副主席袁静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浓厚民族底蕴、极具市场潜力的特色手工艺品“柯赛绣”始终停留在家庭制作的原始状态。为了发挥它更大的价值,近年来,尼勒克县妇联充分发挥“刺绣协会”的作用,打破过去以户为主的传统模式,把零散的生产户集中到民族刺绣基地,形成加工、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目前,全县已有4个刺绣基地、17个刺绣专业村,每年销售各类手工绣品数万件,刺绣基地的绣娘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每人每年可获得4500至5000元的收入。该县为加大民族刺绣基地的管理,努力打造品牌,成立了“柯赛绣”民族刺绣厂,并注册了具有代表哈萨克刺绣特点的“柯赛绣”商标,使该县的民族手工刺绣产品逐渐走向品牌化的道路。

说到今后的发展思路,袁静告诉记者:“从今年起,我们将依托国际农发项目资金和‘柯赛绣’民族特需企业项目,发挥民族特需企业的作用,利用项目生产补助资金,以刺绣企业为龙头,将‘柯赛绣’打造成‘塞外江南第一绣’的品牌,使喀拉苏、喀拉托别、克令等乡真正成为刺绣之乡,让尼勒克县万名绣娘用手中的彩线绣出她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力争使手工艺品产业为妇女人均增收300至400元,‘柯赛绣’民族手工艺厂年产值达50万元以上。”

相关链接:

伊犁州曾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开展对哈萨克民间图案的普查工作,专门设立《哈萨克民间图案集》编辑委员会。经过普查,收集到了较为完整的原始哈萨克族图案资料,其中包括大量的刺绣图案。该图案集在1980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伊犁州及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宣传地域特色的画册中,都极为重视对民族手工艺刺绣的介绍和宣传,使哈萨克民族刺绣得以重视和保护。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肯弹唱会、草原商品交易会、展销会上都有刺绣艺术品的展示,引起了本民族群众和艺术品爱好者的广泛关注,通过这一渠道向兄弟民族展示了哈萨克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刺绣制作和创作提供了技艺交流的便利条件,从而激发出刺绣爱好者的创作激情,为农牧区妇女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来源:伊犁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