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坚守婺绣50年的老艺人徐裕国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他肩负起传承的重任

当他第一次走进戏具厂时,就被用优质丝绸绣制的一件件精美的婺剧戏服所深深吸引。从那以后,他便和婺剧戏服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直为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在他的手上,保留着一套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婺剧戏服图样资料,而这些资料是他当时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直观感受到婺剧戏服的魅力,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和老伴郑桂茶却拿起了针线,准备把这一套戏服图样绣成成衣和样品。他就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戏服”传承人徐裕国。

2012年10月30日,老伴郑桂茶因中风住进了医院,徐裕国身边没了帮手。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原因,平面刺绣这一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都让徐裕国显得有些心灰意冷。不过,徐裕国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今年,他在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开了一间婺剧戏服展览室,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婺剧戏服,了解平面刺绣这一传统的手工艺。

采访那天,记者在展览室里见到了徐裕国。今年71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但依然精神抖擞。说起戏服和平面刺绣,他更加激动了,“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独具特色的婺剧戏服

婺剧俗称金华戏,起源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拥有800多个剧目,表演风格夸张、粗狂、泼剌、朴实,极具地方特色。

与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匹配,婺剧也形成了独特的舞台演出“行头”,包括婺剧戏服、盔头、鞋帽、刀枪和其他道具等等。几百年来,这些“行头”都是来自民间艺人之手。剧本不同,“行头”也变化多端。其中的婺剧戏服是从明清时期的民族、民俗服饰、清代服饰典章图识与装饰年画中转化而来的,包括蟒袍、龙箭、龙通、宫装、客衣、铠甲等十几种。

“听说过‘红配绿、心肝肉’吗,这是金华的谚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红大绿。”说起戏服的色彩,徐裕国告诉记者,色彩鲜明是婺剧戏服的特色之一,“大红大绿”表明民间装饰品色彩鲜明对比性和强烈的表现性,而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显得非常“土气”了。原来,婺剧不同于越剧的文气和京剧的皇家贵气,婺剧戏服表现得更加大胆直接,大量采用闪闪发光的真丝软缎,质地厚实,柔韧性强。而戏服的强烈的色彩对比,远看效果更好,这与婺剧高亢、粗犷、朴实的唱腔和演技相得益彰。

除了色彩鲜明的特点,婺剧戏服的缝制需要特制的金线。“金线含一定比例的黄金,所以看上去闪闪发光。”徐裕国拿起一条金线告诉记者,在最早的那几年,由于金华没有金线,他和老伴便到苏州去找金线,“粗犷的图案通过采用金线制作,可以使刺绣“响亮”有光泽。”此外,一件刺绣成品,融合了平绣、齐绣、抢针、套针等多种绣法,花纹图案边盘金线,显得十分贵气。

  重操旧业,他肩负起传承的重任

1962年,徐裕国到了当时的金华戏具厂工作。有着美术功底的他被安排在舞台、服装设计组,跟着柳加福、林文纲两位师傅学习舞台和龙袍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徐裕国发现,戏服的制作方式和图样都是靠厂里的老师傅们记忆或者口口相传的,并没有相关文字或者图案记载资料。“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将这些戏服样式整理成一个系统,用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徐裕国告诉记者,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师傅林文纲的认同,两人便决定用金粉、银粉和颜料,将婺剧各个行当的戏装、旌旗、桌围等道具按照比例绘制了下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两人绘制了龙袍、宫装、黄开台、龙通、铠甲、八卦衣等戏服图样36张。

然而,十年的动乱让婺剧遭受到了打击,徐裕国所在的戏具厂里的很多戏服也被烧毁。“可惜啊,太可惜了!”眼看着戏服没大火淹没,徐裕国心如刀绞。为了不让这些戏服图样遭到毁坏,他几乎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们偷偷藏在了家里的墙缝之中。每次搬家的时候,他都不忘随身带着图样。

1985年,徐裕国带着妻子女儿到深圳定居,而自己的工作是深圳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书画老师。然而,在他心里却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把婺剧戏服带回金华,自己也要担负起传承婺剧戏服文化的重任。正因为如此,2006年,他欣然接受了金华市艺术研究所的要求,辞去在深圳的工作,回到金华参与《中国婺剧史》的编写工作。同时,他还把36张戏服图样编著成册,并于2008年出版了《中国婺剧服饰图谱》,这也填补了婺剧史上婺剧服饰没有图文资料出版的空白。

在将图样编著成册的同时,徐裕国又决定和老伴郑桂茶重操旧业,把36张戏服图样亲手刺成绣品,以此更好地保存婺剧戏服文化。“年轻时,我们两个就会刺绣,不过,四十几年过去了,现在重新拿起绣花针还真不容易。”徐裕国说,自己和老伴虽然在年轻时是刺绣高手,但现在人老了,眼睛也花了,一针一线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不过,老两口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绣就是6年多。

2009年,传统婺剧戏服入围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裕国也成为传统婺剧戏服的传承人。同年,徐裕国还创建了金华市婺州戏具服饰研究所,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弘扬婺剧戏剧服饰文化事业。

“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

2010年10月30日,徐裕国的老伴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家中绣到一半的刺绣也只能靠徐裕国一个人继续绣下去。“老伴不能绣了,我还能绣多少久?”看着躺在病床的老伴和家中还没有完成的刺绣,徐裕国心里对于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充满了疑问。

在这之前,徐裕国和老伴原本打算开一个培训班,招一些学徒,面对面传授婺剧戏服的刺绣方法。“前后来了6个人,还包括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的学生,但都没有要坚持学下去的信心。”徐裕国说,“现在是经济社会,讲究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效益,没人来做这事。”

前几年,金华的一位企业老板看中了徐裕国家中的一件龙袍,想把它送给自己的朋友,而这件龙袍是花了老两口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的。最终,这件龙袍以1万元成交。

“这件龙袍是无价的,不该这样随便卖给别人。”在龙袍被卖掉之后,徐裕国非常心疼。后来听说,那位企业老板的朋友非常喜欢那件龙袍,并把它一直挂在自己的客厅里,徐裕国心里才稍稍欣慰一点。然而,徐裕国发现,想买像龙袍一样的成衣的毕竟是少数,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装饰性的刺绣作品反而更有市场,但需求也很少,更何况能绣这些作品的人也没几个。

“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徐裕国一直在向记者表达自己的心愿,这也是躺在病床上老伴郑桂茶的心愿。他说,虽然老伴中风了,手脚也不灵活了,但还能说话,依然可以为那些想学的人上课。

近几年,徐裕国带着自己的婺剧戏服和平面刺绣作品参加了很多展览,收获的荣誉也有很多:2010年5月,刺绣成衣黄蟒荣誉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杯”银奖;2010年,婺剧戏服平面刺绣礼品获2010“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1年5月,平面刺绣作品中国龙屏(八婺龙屏)荣获2011年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中丝园杯”银奖……但是,在徐裕国看来,再多的荣誉也无法改变婺绣走向衰弱的脚步。

“现在,我还是要把36张图样好好保存着,留给后人。”徐裕国说,虽然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传承婺绣的重要性,但他仍然相信,到了以后肯定会有人发现,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来源:婺城新闻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