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服装市场 > 正文
中国服装为人作嫁之苦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服装市场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中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被别人‘拿’着,到头来,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2005年岁末,笔者见到一位阔别十几年的同学。言谈之间,提起她侨居新西兰的哥哥。以前,她不明白为什么每一次她哥哥回国都要买好多衣服,而且有时还让她妈妈买一些不急着穿的衣服,通过海运寄给他。原来她还以为哥哥穿不惯洋人的衣服,或者是因为一种"故乡情结"。不久前,她去新西兰看望哥哥,在那里住了半年,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同样是"Made in China",在国内往往只卖百十来元的衣服,在新西兰则要几百上千元。   

  我告诉她,这就是中国服装出口的现状。

  "超级打工仔"难圆强国之梦   

  十几年前,仿佛一夜之间,在东南部沿海,中国服装品牌迅速蹿起,先是星星之火,很快变成燎原之势,相继涌现出杉杉、雅戈尔、柒牌、罗蒙、庄吉等一系列本土知名品牌。以福建晋江为例,拥有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一度达到3300多家,从业人数超20万人,年产值达285亿元,其中有3家企业荣登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之列,5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   

  "但是,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装品牌相比,差距还很大。"罗蒙集团总裁盛静生道出了中国服装品牌的隐忧。"以罗蒙为例,尽管罗蒙一年出口西服500万件,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但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到美国仅有几千件。"盛静生认为,差距的关键在于国内服装品牌设计开发的落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只是将设计视为巨大生产机器上的附属功能,发展受到生产型成本的制约,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服装设计远远滞后于加工制造,这也造成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大而不强的原因。    

  文章开头那个故事中,在新西兰买到的"Made in China",卖主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中国服装出口商,而是掌握着最终话语权的欧美服装进口商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浩浩荡荡2000万之众从业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不过是这些国际服装大佬们的"打工仔"。如果说,做OEM,搞贴牌加工,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就业人口,使中国一跃而成为服装大国,那么,这样做却不会使中国成为服装强国,更不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人作嫁终究吃亏   

  中国的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习惯扮演为人作嫁的角色,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度21种输美纺织品配额首次招标结果暗示,游戏规则变了。   

  随着商务部完成的2006年度输美纺织品配额首次招标结果的公布,几乎所有的最低中标价格都比最低投标价格高,预示着中国纺织品"低价"出口的历史将画上句号,而中国纺织品步向国际价位高端的步伐终将迈出。 

  全国有3000多家企业中标,中美纺织品协议总量的18%一锤定音。面对高涨的中标价格,相对于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福建的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黯然失色。    

  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五省市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创汇最多的"第一梯队",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的80%。   

  配额是强者的盘中餐。我国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以加工为主,委托外贸出口多,自营出口少,因此在竞争配额时更是屡屡吃亏。这类企业又往往不注重修炼内功,对纺织服装新设定的生态环保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变能力不强。美欧针对纺织服装出台了十余项新的法规、指令或标签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    

  "一顶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广交会上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是0.8美元,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当家人"肖贵玉无奈地说。    

  这也许是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尴尬。(文/王玉宝)
来源:《服装界》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