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辅料面料 > 正文
凤凰涅槃重振陕西纺织辉煌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辅料面料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曾经,西安“纺织城”经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如今翻过跌宕起伏的岁月轨迹,老牌国有纺织大企业摆脱旧的体制的桎梏、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工业新城,将在它的建设者们手中恢弘亮相——

  四棉厂在市场经济中杀出一条“血路”,多方筹资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升级,近年来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高附加值新产品,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50年代建起的我省纺织企业曾为国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解决民生等做出过突出贡献。

  正在建设中的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

  西安纺织曾代表了陕西纺织业的辉煌。占地5平方公里的西安东郊“纺织城”,整个城区因这个产业而兴起,“纺织城”也因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闻名全国。然而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全国性纺织业没落,大量的纺织工人失业下岗,地区经济发展受阻。如今,在国家和省上有关《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指引下,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给力”的扶持、关怀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纺织企业集团将在这里通过破产、重组、搬迁、改造、升级,如涅槃的凤凰般“浴火”重生,一个脱胎新生的西安纺织集团将重振“陕西纺织”曾经的辉煌。

  纺织城风光不再

  西安“东有纺织城、西有电工城”。而纺织城却是因众多大型纺织企业集聚而成。“一五”期间国家在陕西筹建的第一个中型棉纺织厂——西北国棉三厂在这里正式开建,随后西北国棉四厂、五厂、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在这里一字排开相继建成,当时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远东最大的印染企业,铁路专用线直通厂区。

  盖在一片坡地上的纺织城,布局规划具有整体风格,厂房统一建在坡下,家属区、商场、医院在坡上,学校在坡中间,颇有点山城的意思。建筑多是苏联风格红瓦青砖的典式楼,街道多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随着地势的起伏改换着方向。纺正街、纺建街、纺北路、纺八路……纺织城也因这些企业而兴起,有着20万人口的纺织城内,绝大多数都跟这些纺织企业有关联,有一段时间全国纺织业有“上、西、天”之说。就是说上海、西安、天津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代表陕西的纺织业,主要就集中于纺织城内,纺织城也因此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闻名全国。

  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纺织城尽享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便利,并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便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城依然显示出了其优势惯性,每年两千多万的利润,高于西安当时工资平均水平的收入,使这里成为西安流行风尚的发源地,就连纺织女工也成为当时西安市民的最佳求偶对象,而这些也让纺织城一度成为西安的“小香港”、“小上海”。

  在陕西,众多的纺织企业曾有“十三太保”、“四大金刚”之称,纺织工业总产值几乎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5%,多年来一直是全省第一大行业和第一利税大户、创汇大户。机器24小时不停竭,人员四班三运转,纺织企业安置了大量人员就业,光这些厂子累计上交的利税,就已翻滚有二三十个原来厂子的投入,现在纺织城内众多的社区、楼房、道路、市政设施都是那时企业自己掏钱修的。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曾为国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解决民生等做出过突出贡献。

  今年50岁,工作三十年,已是第二代纺织城人的席平谈起这些纺织企业昔日的荣光还是满眼的激动。

  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国企在计划经济中占据的优势逐渐消退,设备更新缓慢,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冗杂,使得国有大厂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与此同时,东部和沿海地区抓住机遇,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随着全国性纺织业没落,这里也被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轮远远抛在后面,大量的纺织工人失业下岗,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纺织城昔日的辉煌与繁华不再,随之而来的是无奈的颓唐和恓惶的等待,破旧的厂房,寂寥的车间,萧瑟的街区,忧郁的表情……这一幅幅沉重的特写无不与西安其他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距离西安市中心仅有12公里,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这里似乎被西安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大城市逐渐遗忘,日益被边缘化,区域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安其他地区。曾经这里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下(岗)了没有”?

  今年75岁的程爱英在六棉厂工作了一辈子,如今还居住在六厂生活社区一片密密麻麻低矮的小平房内,大家共用的共公水龙头、公厕,凹凸不平的小道和混乱不堪的生活垃圾。程爱英老伴去世早,总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大儿子,小儿子和女儿及两个媳妇全在纺织厂工作。由于住房面积狭小,家家户户都在原住房外不停地接续小房,使这里更加地拥挤。虽前几年厂里集资盖房,每平方米800多元的造价,60-80平方米的户型,可这也难坏了大批职工。小儿子赵安龙,是双职工,两口子工资加起来不到一千块钱。厂子效益不好,工作时断时续,洗车、看门、当售货员、清洁工、搬运工、卖小吃,儿女们在社会上什么都干过。“儿女都难啊!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干看着。”这位操心劳神一辈子的母亲心酸地说。

  同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下岗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生活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社保能力弱等企业改制过程中衍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在纺织城下岗失业的队伍中,45岁左右的人成为主力。这个群体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挤压在生存的最底层,沦为越来越边缘化的城市贫民。运气好的话,能在岗上班,四班三运转,一个月也仅能拿到六七百元。若一下岗,只能领取二百多元的生活补助金。众多生活困难的职工安置、生活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领导的神经。

  破产改制

  2008年,在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的积极争取下,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唐华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列入政策性破产行列,并将其下划地方管理。

  十年前,在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兼并重组”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原西北国棉三厂、四厂、六厂、陕棉十一厂、西北第一印染厂等5户省属企业,被总部位于北京的央属企业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承债方式兼并,并以上述5户企业的实收资本之和组建了陕西唐华纺织印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西北国棉五厂改制为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有控股大型棉纺织企业集团。而被央企兼并的唐华集团到2007年底,唐华一印已全面停产,职工全部靠领取下岗生活费维持生计;唐华六棉部分停产,大华公司、唐华三棉多年来亏损严重,随时面临全面停产的威胁。除唐华四棉尚可维持生产经营周转,但计入还原债务利息后,亏损严重,生存艰难。

  “截至2007年底,唐华集团及所属企业资产总额14.54亿元,负债总额26.86亿元,其中国有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贷款14.4亿元,资产负债率185%;在册职工1.97万人,离退休人员1.72万人,加上协议工0.32万人和供养人员,唐华集团总人数为4.2万人。由于国内纺织行业效益持续下滑,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又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持续经营的企业也亏损严重,2005年底累计亏损达到10.3亿元。为实施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2006年10月国务院研究决定,对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移交地管理并实施整体破产。经省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直接移交西安市实施政策性破产。”西安市国资委主任张普会说。

  政策性破产,又称计划内破产,是指有关部门确定的纳入国家破产兼并计划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的国有企业的破产。国有企业破产时,将其全部财产(包括担保财产)首先用于清偿职工债权和安置破产企业的失业职工,而不是优先用来偿还企业所欠的债务。

  2008年7月22日,省和西安市政府在北京与国家国资委正式签署协议,中央下属企业唐华集团政策性破产工作正式启动。而从国务院决定对唐华集团进行政策性破产到正式签订协议,近两年时间里,西安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移交、破产、稳定和产业重组等方面问题。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和市长陈宝根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多次专程来到纺织城地区,就解决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和促进区域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协调处理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在生产经营、政策性破产基础性准备工作和稳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而当国家国资委和省政府决定将唐华集团移交西安市实施政策性破产后,西安市国资委更是主动工作,提前介入。早从2006年10月开始,即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对唐华集团的资产、负债、人员构成和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主持编制了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5户和一个总部的5+1政策性破产预案,配合川、渝财政专员办审核了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破产费用。同时,和西安市财政局、省上有关部门多次去北京,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国家国资委和中央财政的认可和支持。又组织西安交大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纺织城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等问题,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提出了《纺织城地区国有纺织企业改制重组及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确定了唐华集团破产、整合、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唐华集团及其所属唐华三棉、四棉、六棉、大华纺织和唐华一印等5户企业,涉及在岗及退休职工4.2万余人,债务共计26.86亿元,波及纺织城周边职工群众20余万人,其破产规模之大、职工人数之多都是我省之最。而2008年也是国家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最后一年,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职工利益,省政府要求西安市年内必须完成破产终结。

  “只有半年时间,这是对西安国企改革工作的一次重大挑战!虽然唐华集团政策性破产是7月22日移交西安的,但西安市委、市政府从7月初就开始组建破产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担任破产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黄省身任办公室主任亲自坐镇指挥,市级部门17名局级领导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从市、区20多个部门和单位抽调了60多名干部,由局级领导带队,在唐华四棉集中办公。这在企业破产中是前所未有的。由于领导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省、市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及时化解矛盾,准备的充分,这起全省最大的国企破产案才得以在省上规定时限内圆满顺利解决。”张普会说。

  破产不破生产力

  三棉厂担任设备管理的老技工于敬感触颇深,厂里效益不好时,机器需要配件供不上,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职工们都不能理解,“每天都在干活,大家没少干一分钟,怎么企业还是连年亏损?”职工们没有过多地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辛勤工作并不等于赢利。

  顾宪祥,这位“纺织城”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纺织人,10多年前立下“军令状”带着一届领导班子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四棉厂绝境中新生的领头人感慨地说:“从90年代开始,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国有纺织企业整体效益开始下滑。因多种经营、企业间三角债、多元化投资、承担社会化功能等等原因,1998年底,我接手担任四棉厂厂长时,厂子里光金融机构外债就达到4.9亿元,企业负担很重,四棉后来被华诚集团采取停息挂账的方式接手兼并重组,成立了唐华集团。”

  原有的产品品种档次较低,设备陈旧,技术改造又跟不上,负担沉重,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淖”。到2008年破产时,唐华集团5家企业中,四棉厂经济效益稍好,工人工资能达到每月800元以上。三棉、六棉、大华纺织的职工,月工资长期低于800元。已停产11年的一印厂下岗职工,每月只能领到230元生活费。整个纺织城企业职工收入整体远低于西安市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破产消息披露之后,唐华所属5家企业,除唐华一印外,其余4家均面临多重压力。首先是上供货商断供,下客户不下订单。除此,水、电、气等部门也来催讨债务,旧的债务不清理,企业马上面临断电断水断气,留岗的1万多名职工将无事可干。

  这了维护企业的稳定,在唐华集团正式破产之前,西安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一个原则——破产不停产,破产不破生产力。

  为了维护企业稳定,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军亲自组织供电局召开协调会,研究决定:“破产之前企业所欠债务全部列入政策性破产债务,新的债务妥善处理。”由西安市财政帮助企业交电费,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确保两条线作业——一条线走破产,一条线走生产经营。为了维护企业稳定,由市财政垫资4019万元,先行解决企业长期拖欠职工的集资款,以此树立诚信,取信于4.2万名职工。

  按照相关政策,在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之后,唐华集团及其下属企业近2万名在职职工,可选择就业安置或自谋职业。凡距正式退休年龄5年之内的职工,可申请享受提前退休政策。选择自谋职业,并在1986年前参加工作的正式工,按规定享受政策性破产安置费,1986年参加工作的合同工享受政策性破产经济补偿金。为了维护企业的稳定,对女性接近40岁、男性接近50岁但却达不到退休年龄,被称为“4050”的特殊职工群体,采取与企业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方式,由企业支付每人每月280元生活费、交纳社会保险金,到退休年龄后正式退休。走还是留全凭职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还是为了维护企业稳定,当年8月,西安市国资委主动接盘,出资4100万设立了5家新企业——西安三棉纺织公司、西安四棉纺织公司、西安六棉纺织公司、西安大华纺织公司、西安欣隆公司,10月24日破产仅仅100天,新公司正式挂牌。通过公开拍卖,5家国有独资企业分别购买了唐华三棉、四棉、六棉、大华、一印的破产财产;12月1日,选择留新企业工作的职工按规定与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重新与新成立的西安三棉、四棉、六棉、大华、欣隆工贸公司5家企业签订劳动关系,重组后的5户新企业开始了运行。

  原三棉厂副总经理张善营说“如果不是这次破产,三棉可能早在前一年就停产关门了。破产重组后,三棉不但没停产,还成立了技改办公室,进行了局部技术改造。许多三棉人在破产后看到了发展和强大的希望。

  四棉厂的年玉芳是选择留下来一批人的代表。这位自16岁进入四棉,23年来多次被评为厂级劳模、2003年西安市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纺织女工,在可以选择离开四棉走入社会的时候,毅然决定留在厂里。“干了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环境,我都40岁了,现在这个年龄出去找工作是很困难的。毕竟对企业有感情,舍不得离开啊!”按照政策若选择自谋职业,年玉芳可获6万余元的安置费,相对于其他合同工,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年玉芳看来,很多人选择自谋职业都是迫于无奈,在纺织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对有一定技能的人来说,拿一笔钱之后转行自谋出路比继续留下来更划算。

  尽管充满了各种依依不舍之情,但上至企业高层下至普通职工,大家一致认识到,破产重组是企业的一次新机遇,破产更是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必须。企业要发展,必须通过改制重新整合资源,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必须创新管理模式,依靠市场做大做强。

  浴火重生

  企业政策性破产后,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在实施破产的同时,谋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效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振兴纺织城地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西安市提出了唐华集团破产后纺织产业发展的定位及基本框架,即结合纺织城地铁站建设和现有资源,在一印兴建服装文化创意中心和集购物、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大厦,形成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结合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利用土地资源和铁路专用线,兴建纺织城仓储、配送物流中心,为港务区配套服务;发挥西安的技术优势,兴建一定经济规模技术领先的无纺布生产线;结合大明宫遗址的开发建设,进行商贸开发,有效盘活和利用存量资源,做精做强棉纺织板块,努力打造国内一流棉纺织企业。

  2009年11月,西安市国资委为加快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做精做强纺织产业,将5家新设立企业整合为西安纺织集团,截至今年10月底,西安纺织集团已盈利2774万元,其中,西安四棉公司盈利3559万元,西安三棉公司盈利31万元,西安欣隆公司盈利51万元;西安六棉纺织公司的职工已安排到三棉、四棉工作,西安大华纺织公司经市政府同意,即将整体移交大明宫改造办,西安欣隆公司的前身唐华一印,这个老工厂已成功转型成西安一个当代艺术区——西安纺织城艺术园区。

  今年7月30日,西安纺织集团整合原有厂房土地1000亩,交当地灞桥区政府进行土地开发储备,利用土地级差筹措新厂区建设、企业搬迁、设备更新所需资金;并已启动在新设立的现代纺织工业园内规划出840亩土地,投资20亿元,建设规模达30万锭的西安纺织集团新厂区,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结合我省去年出台的《陕西省纺织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实施方案》,西安的目标,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十的现代化纺织产业集团。

  “破产的目的不仅仅是甩掉金融债务,而应该是通过改制,达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创新;同时通过产业整合和搬迁改造,使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重新焕发生机。”西安市国资委主任张普会坚定地说。

  “现在的大环境对一些传统的纺织企业极为不利,但对具有现代先进设备和独特工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破产改制,又给了我们这些老企业重生的一次生机。通过对现有资产压缩、整合、更新和新增部分装备,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我们将在新工业园区第一期形成20万锭环锭纺织、820台无梭织布的高效产能,年纯棉精梳、多种新型纺织纤维的高档次纱、线类装饰和高档服装面料织物6600万米、气流商用纱2378吨的产能,可以保证设备在二十年里不落伍!”新组建的西安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顾宪祥满怀信心地说。

  “通过破产改制,我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现在收入已上涨到1500元以上,我们社区也将整体移交给当地灞桥区政府。在破产时职工的医疗、社保、困难补助,包括家属区冬季的取暖配套等等各个细节政府都给予了充分考虑,绝大多数下岗分流人员都被政府妥善进行了安置,彻底解决了企业众多的历史遗留!”有着2万余人、纺织城最大的四棉社区主任聂宝华说。

  目前,纺织城地区的纺纱、制造等功能也已逐步向外转移,而作为老纺织工业基地的一些文化符号将被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贸易等相关功能,构成新的纺织产业链条。而针对企业搬迁和棚户区、老楼群改造后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所在地灞桥区政府也将通过积极发展房地产、商贸、餐饮服务业等,提升这里的城市形象,力争将纺织城改造成西部新的纺织服装基地。

  灞桥区委书记聂仲秋说,“正在建设的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占地达15平方公里,将吸纳300亿元以上的投资,形成现代纺织园、先进制造园、服务加工园、新兴产业园、企业总部园、商贸住宅带‘五园一带’的产业聚集新格局。目前这个园区已引进了印染、服装加工及展示、家居、研发等与纺织产业相关的大量企业。整个园区计划约8年时间建成,不仅能形成约500亿元的产值,而且可以提供8万多个就业岗位。”

  如今的“纺织城”,老厂区改造步伐稳步推进,现代纺织产业园加紧建设,富于生机的“现代新城”已现雏形,许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工人脸上重新写满了喜悦。纺织企业的破产,不仅没有破坏企业的生产力,还让企业在欲火中如涅槃的凤凰般获得新生!

来源:陕西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