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阳西绣花女苦,并快乐着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阳西县塘口镇很小,但它的绣花产业却很大,年产值超过五六百万元,据说全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绣花。昨天,记者来到塘口镇,一探这“绣花之乡”真容。

六人中就有一人绣花

  在镇政府,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邓拿云对记者说:她是地道的塘口人,但她知道历史上塘口人并不爱绣花。塘口的绣花业兴起于1986年前后,最先搞起绣花的是当地一个叫邱旺的人。邓称他是“塘口绣花业的始祖”。

  据说当年邱旺等人到深圳打工,有一次,头脑灵活的邱旺接了第一张订单,拿了第一批已经用机器制好花式图样的底布回家乡加工,因工期紧,便请了些赋闲在家的妇女帮忙,给每人发了一点加工费,这样,当他掘了“第一桶金”后,越来越多的塘口人,便模仿他,到外地接单回家分发给农户加工,渐成一个“绣花行业”。

  据塘口街上一个从事这一行业十几年的刘姓“二老板”(指他从中山领单回塘口给人加工)说,他的“厂”在镇下面还有4个分点,全镇现有这类“厂”约有30家,“塘口人家家户户都在绣花,人数大概有三至六千人,差不多全镇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在绣花,甚至有的大男人农闲没事时也绣”,刘说。

  记者很想采访邱旺,但据说他已于两三年前转行办起了加油站,不干绣花了。问起对绣花这一行当有何感受,刘的老婆说了一个字:“苦”。

编 号: 10166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ync47004.jpg  
文件大小:29K  
高 X 宽:280 X 200  
说明:ync47004.jpg

图①③:绣花女在做工

绣花业的“金字塔”

  究竟怎么个“苦”法,当记者了解到绣花业的“金字塔”运作模式后,对此才有了较真切的理解。

  说是“绣花”,但记者在现场看并了解到,可能说“加工”更贴切些。因为所有的“花”都在领料回来时,已经在厂里用机器“绣”好了。她们就是在已由机器织就花纹图样的底布上,按照批货要求的图样,缝上各式各样的珠粒珠片罢了。这些经塘口人加工后的花布,就变得非常的高贵华丽,它们可能被制成了城里人都很熟悉的婚纱、披肩,或者演员的演出服饰等等,鲜艳夺目。

  这些底布多来自中山市沙溪镇,以及番禺、东莞、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工艺品公司或服装厂,其老板多来自台湾、香港。塘口人在上述地区都派驻了人马,接到订单后,就将底布连同加工所需的珠粒珠片用邮送或托运回来,由他们所说的“二老板”再经其下面的分点,分发给农民加工。加工完毕,经台港的总部出口欧美等地。

  绣花女将其送回二老板处,经检查合格后,领回加工费,一般报酬是15元/天,多的达30元/天,其代价是必须投入几乎全部时间,及牺牲自己的视力。

  “一个绣花女最多一个月也只能拿到一千元左右,通常都只能有三至五百元。”刘说。“发达地区的人是不屑于赚这点钱的,但在塘口,这三五百元可以帮家庭解决很多问题”。

  图②:拿到加工费

绣花是对贫穷的一种挑战

  这种绣花并不要求有多少技术,关键是体力,首先是视力要好。

  “绣花女干的时间太长,眼睛就不行了。有的干了十几年后,双眼就废了。”因为偌大一块底布,上面那无数的牙签大小的珠片、珠粒,全是绣花女用手、用眼、用心一针针缝上去的。

  因此,“干这个活,最重要是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技术倒是次要的,塘口人现在谁都会做。有时要赶工期,挑灯也得干,眼睛盯了一整天,会发麻、发痛,时间一长,肯定损害。而且对腰、肾,对健康,都有影响。因眼花走针刺伤手指的事,那就多了。”

  据介绍,来料中最大块的底布有十几米长,小的只有巴掌大,需要加工的图式多种多样,“什么花样都有”;报酬多以件数论,也有的按针数计。总之,加工难度越大,报酬就越高。

  塘口是个农业镇,“没什么工业”。它成了这种高强度低报酬的生意在塘口也大有市场的潜在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就遇上一位妇女拿了一大包花布来交货,手里拿着一百来块钱人民币,认真地点数着,笑得合不拢嘴。

  “绣花解决吃饭问题是可以的,但塘口没有一个家庭是因绣花而致富的。”邓副镇长说。

  就拿记者采访过的刘老板来说,他干了十几年,至今也无力为家里盖一栋漂亮一点的楼房,一般的绣花女,就更不用说了。尽管这样,他仍对记者表示:“这个活还是可以干下去。”

来源:金羊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