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汉绣”的产业化设想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源于战国时期楚地的汉绣,曾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齐名,历史上一直是武汉市民间艺术瑰宝。

清末民初是汉绣的鼎盛期。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3月19日,沉睡半个世纪的汉绣,成立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有汉绣传人任本荣老先生创作和收藏的百余件汉绣精品,“镇馆之宝”为40多件唯一存世的清代汉绣残片。

汉绣博物馆开张首日,迎来首批客人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一行。其后,著名作家王蒙到此参观,题赠“精彩”二字。

如今,武汉市场上流传多个汉绣的版本,并且武汉三镇多家政府部门都在张罗筹建汉绣博物馆,沉睡多年的汉绣在逐渐发展。在绣娘稀少的情况下,汉绣的产业化发展是否顺畅,未来能否恢复当年鼎盛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列入非遗名录

从1996年开始,任本荣用了四年时间为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绣制了三大挂件,奉送给武汉市政府,政府有关领导看到任本荣的汉绣作品很意外,原来武汉还有2300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汉绣,此后他送的三大挂件收藏到武汉市博物馆。

任本荣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结果。曾经少有人问津的汉绣作品,偶尔会有政府人员或国外留学生跑到他家里买,然后送到国外。虽然数目不多,但是汉绣被大众知晓,他觉得也是了不得的事情。由此,古老的汉绣开始逐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今年79岁的任本荣,从小就进入武汉绣花街,跟老师傅学了十年,抗日战争期间战乱烧掉了整个绣花街,从此绣花街的绣坊关闭,大量的绣娘都开始纷纷转行。战争结束之后,任本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刺绣班进修,期间跟当时中国博物馆文史管理员沈从文学习8个月。

两年后,他被分配到湖北工艺美术学院,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工作。直到退休后带着自己的女儿和侄子专心从事汉绣的研究和创作。

任本荣被称为汉口绣花街上最后一代传人,也是目前唯一精通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及产品造型设计制作的民间艺术家。

2007年,任本荣收集和整理出2000余件资料,向国家申报了非物质遗产。2008年,汉绣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市服务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帮助下,任本荣成立了“汉绣工作室”,将多年储藏的绣品展示出来供欣赏、购买。

2009年,任本荣受中国百名大师作品展的邀请,他代表湖北带着自己亲自绣的四副汉绣作品到北京参展。

“没想到反响那么好,北京的一些老人看到汉绣作品,非常震惊,他们指着我的作品说,这就是北京博物馆陈列的。”任本荣说,其实是我把北京博物馆陈列的汉绣作品给复制了下来。

汉绣名声在外。任本荣认为汉绣很接湖北的地气,汉绣的“汉”不是武汉的“汉”是汉朝的“汉”,历史悠久,完全可以跟苏绣、湘绣一样产业化发展。他多次找到政府希望给予扶持,能够建立一个汉绣博物馆,呼吁社会关注汉绣,支持汉绣。

“我上过政府的当,我把我的想法跟有关政府部门说了,他们就去找上级批准要钱,要到钱之后就不再理我了。”任本荣气愤的说。如今面对媒体,任本荣似乎对政府有些失望,说起政府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不愿多说。

即便没有扶持,任本荣仍然没有放弃,他认为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的。这些年他带着徒弟一直默默无闻的从事汉绣的发扬与推广。直到2012年,汉阳区政府打造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他也迎来了转机。汉阳区政府在基地里,给他成立了汉绣博物馆,以及一间几百平米的汉绣刺绣馆。他把博物馆和刺绣馆结合起来,博物馆作为汉绣对外的一个窗口,刺绣馆除了出售汉绣作品,也是培养汉绣人才的一个基地。

自从这个汉绣博物馆成立以来,每天一波接一波的游客过来参观,由于参观的游客太多,为此还请了的讲解员专门负责接待。任本荣说:“一天要接待几百人。”

在记者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见到了四批游客过去参观,任本荣看到这些这些游客似乎习以为常,甚至懒得过多的说话。面对每天来来往往的陌生游客,他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频繁的点头。

如今任本荣经营的汉绣刺绣馆,每年的营业额都在增加,去年达到了120万,已经收徒弟200多个,“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大学毕业生,辞了工作专职做汉绣”。他今年的目标是营业额能达到150万。

谈到他成立的汉绣博物馆的动机时,他没有多言,只是说让懂得的人来谈论吧。“现在要建汉绣博物馆的有关政府部门挺多的,听说江汉区,武昌区等有四个有关政府部门都在筹建汉绣博物馆。”问起这么多政府部门争着建博物馆的原因,他喝了一口水并看着旁边参观的游客说,不知道,大概想要钱吧。

说起全国最大的汉绣基地——昙华林,他说:“我们的汉绣绣法跟他们不一样,之间没有来往,听说昙华林汉绣基地去年的销售额几百万?”并询问记者:“他们做的怎样?”

产业化能拯救汉绣吗?

2011年,武昌区政府决定在昙华林艺术村建造全国最大的汉绣基地,并请汉绣大师杨小婷担任基地艺术总监。同时在昙花林成立了四个工作室,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汉绣生产基地。

杨小婷跟《新楚商》记者说:“汉绣基地分三个阶段去实现自己的使命。第一步,2011年普及汉绣知识,培养汉绣人才;第二步,2012年,成立汉绣的龙头企业打造汉绣品牌;第三步,2013年,成立汉绣博物馆,提高汉绣的学术品位。”

自昙花林汉绣基地成立以来,她每个星期六(002291,股吧)下午都会过去讲两个小时的课程,然后平时没事都到各个地级市去做讲座。在她的努力下,目前昙华林汉绣基地已经从2011年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8家,整个湖北省汉绣刺绣馆已经发展到十几家。

2012年底,武昌区政府注资1个亿成立了湖北楚风汉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其公司由武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北开福来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今年楚风汉绣公司准备打造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湖北楚风汉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杨小婷看来就除了今年汉绣博物馆正在审批之外,其它两个阶段使命已经实现。

走进在昙花林中国最大的汉绣基地,记者看到几个标有汉绣的刺绣馆,里面的汉绣作品大多是花卉、动物和人物,价格从百余元到近万元不等。偶尔几个人也会进去看看。

“每个作品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其中一刺绣馆馆主肖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正是由于手工做得好,几乎所有来昙华林的人都会过来瞧,但“叫好不叫座”,几个月都卖不掉一副,倒是一些便宜的小荷包被买去了不少。

“从年初到现在,一个产品都没卖出去。”肖兰说,2011年房子没有租金,第二年政府也会承担一部分,今年什么政策都没有了,这40多平方米的房租每月就得4000多元,保持收支平衡都难”。

为了维持生计,肖兰开始边卖产品边办培训,以1000元每人的价格招收学员,不分课时,直到学会为止,一般学会就需要好几年。“两年多才有100多人过来学”,她认为这不是个长期办法,名气有了,销量上没有什么收效。

杨小婷表示,其实汉绣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谈不上产业化,生意不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产业化的眼光来看,我们只是刚刚开始。

尽管市场的销售情况不乐观,杨小婷坚信汉绣产业化的发展是指日可待的。

杨小婷介绍:去年年底武汉市市委组织部实施的“黄鹤英才计划”,“黄鹤英才计划”本来专门为那些海龟、留学生、博士以上的高科技人才而实行的,然而破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选了一个名额,汉绣也荣登榜首。“这样市政府和区政府至少分别会拿出一百万元,扶持创业。那样的话最少就有200万来扶持汉绣。”

“这些钱今年一定会下来的,下来之后,我们将重点打造汉绣博物馆和培养绣女,以博物馆为催化剂,导入‘博物馆+人才培养+产业运营’的‘1+2’创新型博物馆商业发展模式。”杨小婷说。

“未来培养出来的所有的绣女绣的汉绣作品,将会经过楚风汉绣的品牌包装,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推向市场。高端主要通过龙头公司跟一些拍卖公司联合进行拍卖,进入收藏品市场,也可能会跟国外联合参加一些博览会,然后拿一些外单,高级定制一些国外奢侈品系列,包括汉绣服装。低端的就是开发一些旅游产品,为湖北各旅游景点开发具有旅游景点特色的汉绣旅游产品。”

杨小婷也坦言,目前市场最短缺的就是绣娘。不过她不担心。“今年4月,湖北省总工会拿出100多万培养500个绣女,分五期,第一期100个已经招够了,即将进行培训。”

她介绍,经过这两年的市场宣传和培育,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绣女。如果我们招到2000个绣女的话,这个局面就打开了。一个绣女每年绣一到两幅作品,一年下来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汉绣基地明年开始打造百家绣坊,进而将会走上产业化的路子。

目前,我们已经联合了武汉市妇联在汉口成立一个汉绣手工培训基地,未来汉绣在武汉就会形成了一个博物馆,江南江北两个基地,这样1+2的模式。

“汉绣产业只会发展越来越好,我很有信心。”杨小婷说。

“现在绣娘稀少、艺术传承力量薄弱是汉绣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昙华林基地的一负责人说,武汉汉绣工作室也不少,应该抱团发展,发挥合力效应,一起扩大名气招徕客源,而不应像现在这样“各自为政”。

守传统,还是发扬新工艺?

杨小婷把汉绣基地——昙华林比作一个孵化器,像孵小鸡一样,它已经孵化,就等着小鸡出壳的一刹那。

她信心倍增的告诉记者:“我打包票,十年后湖北至少会有5个大师级别的绣娘,优秀绣娘百把个应该不成问题的,这百把个绣娘绣出的汉绣作品就是高端的。”

杨小婷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信心满满,全面的发展规划和周密的商业化运作,用她的话来说离成功不远了。

关于武昌区打造的汉绣基地,以及刺绣出来的汉绣作品,任本荣并不看好,言简意赅的说,那是引进的苏绣乱针法稍加改进变成的汉绣,不是真正的汉绣。

“我经常在苏绣、湘绣等同行里走动,我到苏绣的时候,那边的人说,你们湖北人大量的在我们这边买喷绘,用电脑制图喷绘、网绣、工绣、套绣等糊弄说是你们汉绣。”任本荣只是笑着回答,他们会赚钱嘛。

针对任本荣的汉绣作品,杨小婷说:“任本荣他们就是老一辈的汉绣传人,继承一些祖传的东西没有改变,传承的很好,但是没有发展,你知道的艺术一样需要与时俱进跟生活密切的接轨,所以在创作这一块,我走的比较前面,不管是从针法还是从题材,我注重创新。反正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游针法基本上算是我创作出来的,因为以前听说过任本荣说过,汉绣有游针绣,但是他也说不出来游针绣是什么,他只是告诉我一个很概念的东西,针法很自由啊,用法很灵活,我就花了六年的时间复活了这个游针绣。”

在采访中,杨小婷认为自己就是汉绣大师,她觉得自己在创作方面在全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够超过她,甚至类似于她这样的水平全国也只不过两三个,她认为艺术是雅俗共赏,要不断的创新和超越。

而任本荣跟则认为,汉绣从头到尾是实绣,从原生态手工设计到手工制作,不主张虚绣,料子是全天然,不用化纤。任本荣介绍,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花型常以局部色彩图案的复杂组合构成变化丰富的整体布局,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绚烂的粗狂效果。

如今面对汉绣的迅速发展,古今方法共存的时代,任本荣说,我会一直按着汉绣传统刺绣法做下去。他自信的说,蔡林记的热干面和市场热干面,不同在于蔡林记的热干面是真正的黑芝麻酱做的,而市面上占主要成分的还是花生酱。

对未来汉绣的发展规划,任本荣说,至今我没有拿到过政府的一分钱,肯定也想过产业化发展,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一大瓶颈,他说古老的汉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我的女儿和侄子跟我学好多年了,才学了60%。关于未来,我想跟着这个市场的发展走,即使要走产业化路子也要慢慢来,目前培养优秀的绣娘是最关键的,虽然现在步子小了点,总算不会失传了。

来源:新楚商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