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服装营销 > 正文
华源:“大纺织”之衰(一)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服装营销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时至今日,华源依然号称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然而在过去一年,纺织板块仅为华源带来34亿元的主营收入及8000万元的利润;相比其当年485亿元的主营收入和13.7亿元的利润总额,纺织在华源的比重,显而易见。

  这家成立于1992年的国企集团,以纺织工业部联合十家纺织企业为主要发起人,曾着力在大江南北并购纺织企业,于“反思纺织业结构病”中谋求“夕阳产业”的新突破。

  1992年,是国家纺织工业部撤销前的最后一年。身为纺织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周玉成亲赴上海浦东创建华源时,正值47岁的壮年。与他共同创业的,是纺织部的一批中青年干部。即便在历经13年来从未止歇的并购后的今天,即便曾经的农机业和之后的医药业都曾牵引这艘国企巨轮日益远离它的初始航标,如今的华源高管层,仍几乎清一色地出自纺织系统。

  在1995年之前,华源主要是靠纺织进出口贸易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1996年,羽翼渐丰的华源在短短三个月内,将华源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94)、华源发展(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57)接连推向国内证券市场;而两家上市公司所承载的,正是“大化纤”和“大服装”的纺织产业新概念。在2000年之前,在传统纺织领域的攻城掠地,令华源的纺织板块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以并购整合纺织产业为特征的“华源模式”声名鹊起。

  中纺城谢幕

  华源主攻纺织,是以1994年4月在上海建立中纺城为主要标志的。中纺城的发起公司为上海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发展公司(下称中纺城公司),由华源和上海青浦县政府合资组建,注册资本5000万元,华源持股75%。

  中纺城奠基伊始,被誉为“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的示范基地”,“纺织业高一级发展阶段的样本”。公司成立不久,即引进美国杜邦和德国巴斯夫、赫斯特等化工巨头入驻,一时名声大噪。1994年,华源和美国杜邦公司签约,组建年产2000吨氨纶纤维的合资企业;当年,再与德国赫斯特公司签约,兴建年产4500吨聚酯无纺布合资项目;1995年,又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年产4万吨锦纶地毯丝及5万吨聚合切片。三大合资企业均落户中纺城内。

  这些合资企业建成投产的过程颇具曲折,作为中方投资者的华源,其在合资公司中的地位也无其宣扬的那么重要。

  德国赫斯特与华源的合资公司赫斯特华新纤维有限公司于1994年12月成立,华源持股25%,后于1996年转让给当年组建并上市的华源股份——这也是华源股份招股书中的重大承诺之一。但合资项目迟至1995年底方始开工土建,至1997年仍处筹建期。1998年4月,项目投入试生产不久即出现大幅亏损。之后,赫斯特和华源相继退出股份,企业转于他人之手。

  这个宣称“年均销售收入1936万美元,年均税后利润490万美元”的高科技纤维制造企业,从建立到转手,事实上从未正式投产过。

  德国巴斯夫与华源合资成立的巴斯夫华源尼龙有限公司,则迟至1999年才部分投产,当年亏损逾1000万元。1999年,华源向巴斯夫转让合资公司20%股权,仅余10%股份;2003年,华源股份再向外方股东转让所余10%股权。之后,巴斯夫将合资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公司更名,已与华源完全无关。

  与美国杜邦合资组建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上马2000万吨氨纶纤维项目,也是华源股份上市招股书的承诺之一,上市所募资金也大量投入合资项目。但在合资公司中,华源一直仅持10%的股份,获利甚微。公司一位知情人说,作为小股东的华源,在合资公司中主要做后勤业务,并未触及核心业务管理,也未能分享核心技术。

  1999年以后,杜邦、巴斯夫、赫斯特等相继从合资公司撤资,转向医药。而与国际巨头合资建厂的曲折经历,也使得华源心灰意冷。此时的华源掌门人,已将目光从纺织投向医药。失去支柱产业的中纺城在创立之初的宏大使命也就渐渐淡化,其盈利更多地依靠起土地批租和房地产开发。

  1999年起,随着中纺城吸引力的减弱,中纺城公司的效益也急剧下降,日益成为上市公司财务负担,2000年,华源股份将其所持股权转让给了华源集团。2001年初,资金紧张的华源集团再将所持股份出让给青浦政府。

  此后,华源日益淡出中纺城。眼下的中纺城“城内”,已是各类企业都有,早已谈不上“纺织工业园区”,中纺城公司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服务,城内部分土地也已被当地政府用作商品房开发。

  2001年,鼎盛一时的中纺城如此谢幕。而同一年,华源将位于浙江的上市公司凤凰化工迁址上海,更名华源制药的一幕正在上演。这家在不远的过去宣称改造中国传统纺织业的企业集团,此时已迈向跨行业并购、全力进军医药业的高潮期。
来源:财经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